诸葛亮与木牛流马
诸葛亮与木牛流马
□ 冯菊
木牛流马,是一种通过仿造牛的行走来为军队运送粮草补给的古代木制运输工具,为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所发明,分为木牛和流马,现代多以木牛流马统一概称。
在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北伐时使用木牛流马运输粮草,其载重量大约为四百斤以上,称“一岁粮”,意为够一人一年所食用之粮,为蜀国十万北伐大军提供军粮。《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其中描写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威震中原,是因发明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叫“木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况且这种工具不用能源,不会造成能源危机。
木牛流马是四足行走的酷似真牛的运输工具。由于是四足行走,不平坦路面和泥泞路面都能行进,这是圆轮(独轮或四轮)车难以行进或不能行进的区域。由于是四足行走,不易滑倒,在坡上停住后可以自动“刹车”,进退自如的优点使它适宜于山地运输。
木牛流马的使用能做到“牛不饮食”, 是又一大优点。在战争中运输粮草,真牛真马就需要消耗大量粮草,使得运输的粮草没有运到目的地,就已被消耗了一部分。而且真牛真马在没有运输工作时照常得消耗粮草,这是真牛真马运输粮草的一大缺点。运输时间越长则耗粮越多,这个缺点更为突出。用木牛流马运输粮草,它本身不消耗粮草,很好的克服了真牛真马这方面的缺点,这是木牛流马取代真牛真马运输粮草的又一依据。由于木牛流马靠人力驱使,驾牛人是要消耗粮草的,这是人力运输粮草的一个缺点。但人力运粮有其优点:一是驾牛人也是战士,可以保护粮草,减少专门的护粮队伍。二是驾牛人在没有运粮任务时可以调往战斗部队;三是利用休闲的战斗部队去运粮,非常经济合算。
木牛流马能使“人不大劳”,是又一优点。木牛流马的设计应用了杠杆省力原理,驾牛人肩负重量为总重量的0-30%。当总重量为250公斤时,驾牛人肩负重量为0-75公斤。这个负重量对于古人来说是不难的,的确是“人不大劳”。
木牛流马在山地运输粮草能够“进退自如”、“人不大劳”、“牛不饮食”,因此木牛流马在山地运输方面有实际应用价值。
木牛流马历史悠久,最远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鲁国。据王充在《论衡》中记载:鲁国木匠名师鲁班就为其老母巧工制作过一台木车马(木马),且“机关具备,一驱不还”。木牛流马的实际作用表现在三国时期,在《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
木牛流马传承了春秋战国时期鲁班所作可自由行走的木马。据传,木牛流马图纸是由诸葛亮的恩师、岳父黄承彦所传,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所作。当时,诸葛亮受了鲁班木马的启发,设计了木牛流马,用其在剑阁至岐山这段崎岖的古栈道上运送军粮,且“人不大劳,牛不饮食”。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对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的记载可谓是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其造木牛之法云: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鞦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造流马之法云: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又过了200多年,《南齐书·祖冲之传》说:“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据说,当时的科技天才祖冲之又再造了木牛流马,只是未留下只字片图的资料。
木马这一称呼, 马指跑的快、轻便。我们叫独轮车为木马马,叫自行车为洋马马,也是出于同样的习惯。四十多年前,木马还在四川一带使用, 单人操作很是简便。木牛是在木马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流马的两辕中间有个车斗, 这个车是一个挂斗结构,连接到木马上的,木马就演变成一条腿,独轮部分也做了改进,在圆轮(改成粗轴)上安装4根木柱, 演变成4个足, 这样停、走都很平稳。也就是一个前后反过来装的变种独轮车,配上制动器(牛舌), 控制牛舌落下和升起的牵引绳, 绳头则卡在牛齿里。整车的样子确实象是一头牛。
木牛流马究竟为何物,至今仍争论不断。由于缺乏图形的佐证,很少有人能正确地重造这些机械。高承《事物纪原》、《宋史》颂猜慎与《历代名臣奏议》等书认为木牛流马即为现今所称的“独轮车”;李昉《太平御览》以为木牛流马是步行机器,数学家祖冲之也有相同看法;也有人认为木牛和流马是两种工具,木牛是独轮车、流马是四轮车。
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记载:“小车:蜀相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饷,盖巴蜀道阻,便于登涉故耳。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上述记载明确指出,木牛流马确实是诸葛亮的发明,而且木牛流马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工具,从木牛流马使用的时间顺序来看,先有木牛,后有流马,流马是木牛的改进版。
给《三国志》作注的南北朝时期的裴松之,在注中引用了现在已经失传的《诸葛亮集》中有关木牛流马的一段记载,对木牛的形象作了描绘,对流马的部分尺寸作了记载,但是因为没有任何实物与图形存留后世,使得后人对木牛流马的认识始终是凤毛麟角、云山雾罩。
北宋的陈师道有下面一段文字记载:“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 清代满族水利专家麟庆也把当时水利工程中使用的土车说是陈师道记载的木牛流马:“土车,独轮料土,兼载稗编。蜀相诸葛亮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饷。 今之土车独推,犹存储葛遗制。”
木牛是有前辕的独轮车,流马是没有前辕的独推小车,这也是一种关于木牛流马的主要观点。但2010年9月7日,一个叫何多现的普通农民花了5个多月时间便复原出了“木牛流马”。
何多现,四川省旺苍县龙凤乡白虎村人。木匠出身,具有精湛木工技艺。自2006年开始思考筹备制造复原“木牛流马”。以木工技艺的角度去发掘和创造“木牛流马”这一木制机械运输工具的可能性。经过多方资料查询和搜集,于2010年正式制作出表现出匠人视角的“木牛流马”。有别于其他研究该物的纯历史学术角度和纯爱好角度。
木牛流马在结构方面充分表现了木制品的美观和实用性价值。巧妙的运用了几何学原理,充分挖掘了木质材料在该物的运用上,具有科学性。他严格按照可搜寻资料中的尺寸进行设计,充分考虑了当时历史地理状况以及作为军粮运输工具的实用价值。木牛流马上刻有“后汉蜀国”四个篆字,简称为“蜀国木牛”。
“木牛流马”长2.08米,高1.4米,自重230斤,腹中可载420-450斤大米,后肢可以前后屈膝,以手推或牵引为动力,可以行走在乡间小路,还可爬坡上行。
木牛流马的现世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是匠心所造。首先,何多现认为“木牛流马”为一体式用具。在传统意义上,大多数的理解是将木牛和流马作为互相独立的两个事物来理解。事实上,史实中一直是将木牛流马连在一起来说,那么根据何多现的理解则是一体两用。该木牛流马分别包括了牛和马的特性,但在形式上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表现的,而这一用具在行走方式上表现为“木牛”和“流马”两种方式。
其次,何多现认为木牛流马并不单是以一种运输工具而存在。木牛流马的实际应用是在三国时期,诸葛亮运用木牛流马在战争中运送军粮。《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更是详细描写了诸葛亮运用这一工具的情况,同时将制作木牛流马的相关尺寸进行了详细的分解描述。除此之外再无任何典籍记载木牛流马的制作方法。因此何多现认为,运载军粮不单单是木牛流马的一种功能,同时还包含着历史上这种用具功能的延伸和人们对动物图腾的崇拜以及民间技术工艺的传承。
木牛流马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六个方面。
一)载重: 木牛流马躯体成箱式,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宽一尺八寸,与《三国演义》中尺寸一致。上有盖板可揭开,内装粮食,可装大米“二斛三斗”200千克左右,牛腹部有放粮口,操作简便。总体承重能力在450斤以上,四人坐在上面仍可轻松推拉,进退自如。
二)灵活性:木牛流马自重260斤,结实但省力,推拉自如。主要原理在于以下几点:1、结构合理,牛腿可前后屈膝,便于重心移动。牛后腿前屈时候重心后移,类似杠杆,能够省力下压,抬起牛身体前部,可灵活转弯、调头。2、转者为牛足,牛足直径四寸三分,宽四寸,宽体式滚轮,受力面大,利于承重,能够保证足够的承载力,更加省力。
三)牛舌机关可控制、锁住木牛流马,让木牛流马“马失前蹄”,不再动弹 。原理:牛舌连接内部复杂机关,属于滚轮锁定离合机构,牛舌为锁柄,通过内部连接机构可锁定足部滚轮,通过操作牛舌锁定前轮,因此木牛流马不能前进或者后退。
四)外形:主体为牛形,分为头、颈、身、足、尾等;外雕篆书“后汉蜀国”四字;整体高大、威武、结实,表现出牛力气大、干劲十足。
五)功能:分为木牛和流马两种行走方式,以人推或牵引为动力。木牛走直路,快速便捷、进退自如;右后脚分解行走,间距“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步一尺五。流马便于转弯,灵活多变,可实现上坡行走。
六)特点:木料详细尺寸组合取自《三国演义》;全部采用木质材料,还原历史真实技术手段;结合了鲁班造木马功能,加设手动操作连杆。
木牛流马的横空出世具有很大的价值。首先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自古以来,川蜀之地出现了各个时代的伟大人物和历史遗迹,1700年前的三国时代刘备更是建立了蜀国,而发明“木牛流马”的诸葛武侯至今为人们深深敬仰。因此,木牛流马的复原更是对蜀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也是诸葛智慧的挖掘和考证。有助于更加深刻的了解历史、研究历史,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考量。
其次,“蜀国木牛”具有较高的创作技艺价值。该“蜀国木牛”是从木匠对该物的认知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复原的。从资料中可以知道,木牛流马不光是可以运输,更是加入了机关,可以说是古代的“防盗锁”。在那个年代,这样的设计不仅表现出发明者的智慧,更表现出当时木匠技艺的高深。而现在的我们只是知道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却无法得知制作原理和方法。想必当时的工匠师掌握了这种方法,或者说他们可以从诸葛亮给出的尺寸和要求进行创造。尽管现在是工业机械时代,但是曾经辉煌了千年的技艺要不断的传承和发展,更需要对前人的智慧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挖掘。因此,在工匠技艺方面具有颇高的研究价值。
作者系旺苍县文化馆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