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原生古茶考——蒲守国
秦巴原生古茶考
□ 蒲守国
汉水上游的秦岭---大巴山及其毗邻地区,西起嘉陵江,东与伏牛山相接,成自西向东走向,全长约800公里,人们习惯称为“秦巴山区”。
秦巴山区是长江上游地区一个重要的生态屏障。南部的巴山山麓,群山毗连,丛峦叠嶂,河流源远流长,植物种类众多。
位于川陕两省交界的米仓山南麓的旺苍县,属秦巴山区纵深腹地,东邻巴中市南江县,西接朝天区、市中区和元坝区,南与苍溪县毗邻,北和陕西省的南郑、宁强县接壤,东西东西最大距离75公里,南北宽约(南北最大距离)81公里,行政区域面积为2987平方公里(<旺苍年鉴2021>)。境内山、丘、坝兼有,地势北高南缓,腹部低平,形成一条东西走向的槽谷地带且横贯全境;北部群峰雄踞,构成米仓山西段主体;南部崇山突兀,壑谷纵横;腹部丘坝相间,溪河交错。地势北高南低,有嘉陵江一级支流东河南北纵贯。属东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较长,山地气候明显。旺苍县域内有植物4940种,其中灌木408种,经济林木17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3.98%,有面积多达320平方公里的原始生态植被。
近年来,历届旺苍县委、县政府根据自身的地理优势,高度重视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打造出“红色旺苍、中国茶乡”核心品牌,提升了“红城、绿谷、茶乡、古道、恐龙”五张名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旺苍县农业农村局在规划调研中,发现了在这山环水绕、地域辽阔的原始生态山地里,赫然保存着万余亩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古茶树——秦巴原生古茶。
秦巴原生古茶
这一惊人的发现,为旺苍县作为“中国茶乡”提供了充分的人文地理依据及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元素佐证。
米仓古道上的秦巴原生古茶现状
旺苍县山地面积占了全县的99.96%,是一个具有明显秦巴山地特色的山区县,居米仓古道的要冲。
米仓古道何家垭段
旺苍县现辖23个乡镇,经普查:秦巴原生古茶尤以地处该县北部山区的大两镇、檬子乡、高阳镇、三江镇、水磨镇等部分地区留存数量较多、保存现状最佳。而且经罐子坝、两汇寺、麻柳坝、鹰嘴岩至檬子潭、水磨镇、大两镇、三江镇(石龛村)、五权镇、大德镇(琉璃寺)和南接木门古道、西出绵阳的沿途,一直都有秦巴原生古茶遗存。
旺苍县内秦巴原生古茶生长状态,极其类似,单株差异不大。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山茶科山茶属中、小叶种的灌木型小乔木或灌木混杂茶树。抗逆性较强。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植株较高大,从植株基部至中部主干明显,植株上部主干则不明显。分枝较稀,叶片长度在7—10厘米之间,叶片栅栏组织多为两层。先端钝,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侧脉5-7对,边缘有锯齿,叶柄长3-8毫米,无毛。花1-3朵腋生,白色,花柄长4-6毫米,有时稍长;苞片2片,早落;萼片5片,阔卵形至圆形,长3-4毫米,无毛,宿存;花瓣5-6片,阔卵形,长1-1.6厘米,基部略连合,背面无毛;雄蕊长8-13毫米,基部连生1-2毫米;子房密生白毛;花柱无毛,先端3裂,裂片长2-4毫米。蒴果1-2球形,每球有种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在旺苍,人们历来就有采茶(采摘生长在山林中野生茶叶)、种茶(对野生茶树进行移植)、“做茶”(手工制作)、饮茶的传统习惯。历史上,也有以贩卖茶叶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和兴家途径的“专业”人群。为了方便采摘,人们习惯将其砍矮,使茶树枝丫呈灌木状丛生;更有大量无人采摘的古茶树由于光照和营养等原因,造成部分枝丫枯老而死,显得古老、嶙峋。
嶙峋虬枝的老茶树
秦巴原生古茶为中小叶群体种茶树(绿茶)的野生状态。因温差分别形成早芽、中芽和迟芽三种。嫩芽外形扁平似剑,色泽似玉,香气沁香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醇浓甘,叶底黄绿明亮。耐冲泡。主要香气物质为β-香樟醇、橙花醇、苯乙醇、苯甲醇、顺-氧化芳樟醇、δ-杜松烯、壬醛、苯甲醛、水杨酸甲酯、顺-己酸-3-己烯酯、顺-茉莉酮、香叶基丙酮。
对秦巴原生古茶的考证与追溯
旺苍先民的农耕历程,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挟裹着山风水韵、循着祖先流淌的血液、在一次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无畏抗争中,从远古吟咏而来,栉风沐雨地延续着人类生命的长河。
再从林林总总的记录秦巴人民生活历程的字里行间,我们也看到了关于“荼”(茶)的影子。在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茶,古称“荼”,读作"tu"。荼字最早见之于《诗经》,在《诗·邶风·谷风》中记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豳风·七月》中记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的记载(豳:古地名,在今中国陕西省彬县,旬邑县西南一带)。开始以荼字明确表示有茶字意义的,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尔雅》(约公元前2世纪秦汉间成书),其中记有:槚,苦荼"。东晋郭璞在《尔雅注》中认为这指的就是常见的普通茶树,它"树小如栀子。冬生(意为常绿)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来者为荼,晚取者为茗"。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并将茶列为二十种药物之一,是我国历史上把茶作为药物的最早文字记载;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 "选";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谈及蜀西南产茶,称茶为"蔎";东汉的《桐君录》中谓之"瓜芦木"。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其中多处谈到茶事。其中,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谈到:"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于,故吴楚及巴皆曰子……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这一史料又把我国茶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推前到春秋战国以前的周武王时期。《广雅》云:“荆(湖北西部)、巴(四川东部)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灸,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也说明:在秦巴地区(当时的“巴国”,即今川北及汉中一带,当然也包括旺苍境内),(古)茶这一原生木本植物早就存在,而且是以“纳贡”物品的形式至少就已经存在于先秦时期。
西晋·孙楚《出歌》:“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蓼苏出沟渠。精稗出中田。”诗中说姜、桂花、茶、荈產自巴蜀。茶和荈,二者虽然读是指的茶树,但因采摘时间和滋味的不同而有所区別:据晋·郭璞《尔雅注》:“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另据《茶经·五之煮》载:“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茶荈”二字连用,放在诗句中就是指茶叶了。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可以证明四川蒙顶山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绿茶最早起源于巴地(今川北、陕南一带),也佐证了我国西南地区茶文化的久远历史,巴蜀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茶区,是中华茶文化的摇篮。
在《川北旺苍地区茅口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记录》(《四川理工大学报》2018年6月第45卷第3期,李乾等)通过对川北旺苍地区鹿渡坝剖面中二叠统茅口组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探讨古沉积环境中,得出“(旺苍)茅口组沉积期间陆源物质供给很少,稀土元素含量主要受陆源供给的影响;古海洋温度为14.98--26.55℃,古海水盐度(Z值)为132.3--135.2;茅口组沉积于陆表海缺氧-贫氧环境,海平面相对较高,水深在小范围内呈震荡式变化,经历了3次海侵-海退旋回。”的结论;又据《川东北旺苍二叠--侏罗系岩石特征与能源分析》(《四川地质学报》2011年6月第31卷第2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白华青著)称:旺苍地区位于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隆起而形成的前陆盆地中,对该前陆盆地不同的沉积时期的古地理背景、物源、沉积类型、和沉积相展布等分析,得出“早中侏罗世沉积物显示了再旋回造山带--混合物源区特征,砂岩成分成熟度稍有提高,这一时期东秦岭逆冲推覆构造活动持续增强,米仓山--大巴山隆升强度成为主要物源区”的结论。地球环境是植物区系形成的重要基础。“壳斗科、樟科、木兰科、豆科、金缕梅科、山茶科是东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成分。山茶科在全球有19个属600多种,中国就有12属274种。其中有2个特有属204个特有种(Min & Bartholomew,2003)(《若干重要地质事件对中国植物区系 形成演变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 2017, 25(2): 123-135.周浙昆等著)”。季风气候的形成,米仓山--大巴山隆升强度,都对包括山茶科植物形成一定的影响,为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部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包括山茶)在始新世已经出现,而且,在科、属组成上与现在非常接近。
其实,同其他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来,又隔了很久很久以后,才逐渐见诸于文字记载。中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导致了各地区的先民对茶的认识和对茶称呼的不一致性,上文中提及的唐代以前茶的各种异名,就是佐证。所以,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了,但茶的起源肯定还要早得多。茶起源于何时?按植物分类学的方法,可以追根溯源,先找到茶树的亲缘。据科学家研究,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起源于中生代的早期;双手叶植物的繁盛时期,都是在中生代的中期;而山茶科植物化石的出现,又是在中生代末期白垩纪地层中;在山茶科里,山茶属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种群,它发生在中生代的末期至新生代的早期;而茶树在山茶属中又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种。所以,据植物学家分析,茶树起源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中国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山区是茶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而本次仅仅在旺苍地区,就发现野生茶树群落数千亩,虽然,树龄也只在几百年或者更高。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古巴蜀先民主要利用的是野生茶树,2300年前的古巴蜀人还处于原始、简单农耕生活状态,生产落后,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和驯养家禽、家畜,对自然界的野生动、植物有相当高的依存度。因此对茶叶的利用,时间上可能已经超过3000年,利用方式上应该比较原始。最早食用鲜叶,之后是摘下叶片晒干收藏、烹煮羹饮。
撰写于汉宣帝三年正月十五日(公元前59年)《僮约》(王褒),记述他在四川时亲身经历的资中人王子渊对僮仆工作内容提出要求一事。其中"烹茶尽具""武阳(今彭州)买茶",可以看出,在汉代四川人已将饮茶看作是一桩很重要的事情,茶已成为日常的重要饮料,而且已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广为流通。《僮约》在游戏笔墨之间,还透露了多方面的当时茶文化信息:“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断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鳖。烹茶尽具,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掾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汉代扬雄(公元前53-18)的《蜀都赋》,其中有这样的词句:“百华投春,隆隐芬芳,蔓茗荧翠,藻蕊青黄。"(载严可均辑《全汉文》卷五十一)大意是:春天到来了,百花竞相开放;高高低低的地方,都散发着芬芳。蔓生的茶丛,青翠夺目,茂盛的水草,一片青黄。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中国历史上关于茶最具影响力的文献之一。《茶经》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搽,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陆羽对茶的生长条件及植物功效也作了说明:“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用“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之图”十个角度阐述了“茶”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讲到了茶的功效及饮用。
关于茶的功效,既有“神农尝百草”的远古传说,又有“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治头痛,目昏,多睡善寐,心烦口渴,食积痰滞,疟,痢。”的古代医学论述。《本草经集注》:"(主)好眠。"《千金·食治》:"令人有力,悦志。"《唐本草》:"主瘘疮,利小便,去淡(痰)热渴。主下气,消宿食。"《食疗本草》:"利大肠,去热,解痰。"《本草拾遗》:"破热气,除瘴气。"《本草别说》:"治伤暑,合醋治泄泻甚效。"《汤液本草》:"治中风昏愤,多睡不醒。"《日用本草》:"除烦止渴,解腻清神。""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同芎藭、葱白煎饮,止头痛。"《纲目》:"浓煎,吐风热痰涎。"《本草通玄》:“解炙煿毒、酒毒”《随息居饮食谱》:“清心神,凉肝胆,涤热,肃肺胃。”在历代的本草类医书中,均说到茶叶具有止渴、润肺化痰、利尿、清神、治咳等功效,还有减肥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茶叶的功效与茶叶所蕴含的成分有关,茶叶本身含有咖啡碱、单宁、茶多酚、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游离氨基酸、叶绿素、胡萝卜素、维生素A原、维生素B、C、E以及无机盐、微量元素等400多种成分。不仅有“润肺化痰(茶碱成分,可以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消食解腻(咖啡碱等成分,能够起到消食,帮助消化吸收,促进机体脂肪的代谢)、减肥养颜(茶多酚有抑制人体对脂肪的吸收、促进机体脂肪的代谢,从而达到减肥的功效;茶多酚的另一个功能是抗氧化、保护膜细胞、清除自由基,达到延缓皮肤衰老、起到美容养颜的作用。)”的功效;而且,在对茶叶具有许多生物活性和药理效应的研究中发现:绿茶(如:秦巴原生古茶)茶多酚是茶叶的主要成分,占茶叶干重30%左右。其具有抗突变、抗肿瘤、抗炎、抗病毒及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等作用。茶多酚,通常称之为儿茶素。主要的4中儿茶素是指: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脂(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食子酸脂(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C)。其中,以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脂(EGCG)含量最高,占儿茶素的50%左右。试验表明:茶多酚可通过多种途径对肿瘤形成产生影响,包括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抗突变;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与分化;促进人体外周血液中单核细胞转化,刺激巨噬细胞激活因子,使巨噬细胞活性增强;抑制致癌物诱导的癌基因表达;抗肿瘤多药赖药性;通过对信号传导通路的选择性作用,抑制肿瘤;抑制肿瘤细胞端粒酶性;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等(引自《茶多酚抗肿瘤研究进展与前景分析》--“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9月第21卷第5期--徐力等著)。
秦巴原生古茶,是不发酵茶,由于其特性决定了它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了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
旺苍地区作为亚热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裸露型覆盖型兼具的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溶沟、孤峰、溶蚀洼地、干谷等分布较广,土地较为贫瘠,但地下矿物质钙、铁、碘、锌、硒等却含量丰富。所以,秦巴原生古茶富锌富硒含量高,色泽翠绿,香气浓郁高长持久、栗香突出、带兰花香,滋味鲜爽醇厚,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匀肥厚完整,耐冲泡。
古老的茶树
在历史的长河中,秦巴原生古茶已经深深地融入旺苍人民的生活,而形成具有强烈民俗特色的茶文化。
旺苍的茶文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米仓山茶艺表演
一是家风家教。在旺苍人的传统中,绝大多数家庭都有饮“早茶”习俗。清晨,晚辈对于长辈、学生对于师长、主家对于客人,前者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生火“烧茶”,即将烧开的水泡好茶,置于桌案上,供后者起床后饮用;并且,在家风执行中,往往也以“烹茶做饭”作为标准,检验一个女性是否具有勤劳能干的德行和技能;很多家族还将“舍药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烦;点夜灯以照人行(文昌帝君阴骘文)”等“善行”作为“家训”的一部分一代代传承。
二是礼仪文化。婚礼中有“茶礼”,称“三茶六礼”。“三茶”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合欢见面时的“合茶”。与清代人福格在《听雨丛谈》卷八中“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清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所述近似。祭祀活动中,也必须用茶。传统中的“家礼”,结合旺苍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在祭祀中的“奠茶”,既高雅又朴实。其中有“唱、赞、献、奠、祝”等。唱茶:“玲珑深处白云低,怕听哀猿入夜啼,殷殷叫人频下泪,愁肠欲断苦难移。”赞茶:“漏滴丁冬,河水洋洋。孝女浴手,泪满胸膛。”献茶:“心耿耿,泪汪汪,皓月迎风透窗凉。人影静,更漏长,深夜无语对严霜。敲冰煮茗何处望,合火煎来滚沸汤。愿儿父(母)亲口尝,换骨轻身返西方。”再赞茶:“茶生于山,博采亦难,孝女烹来,泪湿衣衫。”奠茶:“东井水,北山茶,春秋一壶凭借它。松火揽云煮雀舌,缓步向灵去奠茶。”祝茶:“苍苍山茗,生长山林。薄言采之,献于父(母)灵。父(母)灵不昧,来格斯歆。”
三是茶谣茶歌的传颂。以茶为主题的童谣、山歌,是川北地区人们在长期采茶的劳动中,慢慢哼出来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在大山深处,采茶人常常以山歌和应互答的方式互为照应。比如:“尖尖山(儿),二头平;毛草蓬蓬把把门,苞谷(面)馍馍(哟)胀死人(哟荷嘿——);弯弯路(儿)密密林;嚼匹茶叶(儿)醒醒神,想吃干饭(噻)不得行(哟荷嘿——)”;又比如:“太阳出来菲菲红,燕儿出来打蚊虫。(我)背起背篼(儿)上茶山,贤妹(儿)倒在我怀中。”等等。姑娘、小媳妇们戴着草帽、腰间系着围裙在茶树之间穿梭着,双手在茶树上飞舞着,嫩绿的茶叶尖尖就样被采摘下来。男人们也不会闷不做声地只顾采茶,而是时不时地插诨打趣,茶园里欢声笑语不断。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构成了一副美轮美奂的采茶图。采到兴起,有人就哼起小调(岔瞌睡),大家一唱百和,采茶的兴致就会更高。
四是农耕时代茶在商业活动中的参与。不仅有设立于米仓古道的“茶店子”、“碗碗茶”、“茶肆”、集市中的“茶馆”等,为旧时人们赶路“歇脚”、会聚“说事”提供了专门的场所。而且,茶叶还作为秦巴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贸易物品,通过流通,创造出川北人家赖以生存甚至是兴家创业的经济价值和特有途径。
秦巴原生古茶的传统制作工艺
秦巴原生古茶的主产区,就在今旺苍全境。以“数量广、品质好、历史悠久、制作精良”而著称。其传统制作方法朴素而又考究。
采茶。秦巴原生古茶分布地域广,因海拔高低形成的温差,将古茶划分为早芽、中芽和迟芽三种。单株古茶的嫩芽(叶)采摘也分三次。茶芽(叶)采摘在清明前后的称清明茶或“头道茶”、茶芽(叶)采摘在立夏后的称夏茶或“二道茶”、茶芽(叶)采摘在立秋前后的称秋颠或“三道茶”,秋分至霜降采摘的粗茶叶称“老木叶”。俗语有“头道苦,二道涩(音读【xia】),秋颠好喝没人掐(采摘的方言)”的说法。一般地,头道细(一片嫩叶带一芯、无茎秆),二道粗(二至四片嫩叶、带茎秆),三道细(一片嫩叶带一芯、少茎秆),老木叶就是成熟的粗老茶叶叶片。
亭子茶场采茶姑娘忙
采茶的几个讲究。采茶时对茶树的保护:“头道清芽、二道蓄丛、老木叶亮杆”。说的是,在采摘清明茶时,一定要将所有的嫩芽(叶)采摘干净。所谓嫩,就是新叶边缘尚无锯齿状、靠近芯芽的两张叶片,这在传统的要求中必须采净;采摘夏茶时,茶树枝丫的顶端一定要留下一颗正芽,以利于茶树生长;在采摘老木叶茶时,则要求采干净所有老叶片。采摘时,一般要使用“茶刀子”。茶树,本为常绿木本植物,而通过老木叶采摘后,从树丛的形态上,完全就与落叶植物的形态一样,枝丫光洁明亮。采摘了老木叶的茶树,次年清明茶发芽会更早、更多。
采摘老木叶茶的工具——茶刀子
采茶技巧。“掐茶如搅边,从头捋上颠”。旺苍人习惯把采茶叫做掐茶。搅边,则是在种植水稻中收水插秧的专业术语,指的是在“糊田盖”前一定要用“犁铧”将水田靠边的田土翻耕仔细、彻底,防止水田漏水。采茶也是一样,一定要从茶树根部依次向上,井然有序地采摘干净每一片嫩芽(叶)。这样,一是不会有嫩芽遗漏,二是通过潜意识的规划感而不至于产生疲倦。采茶,最忌讳蜻蜓点水式的东一下西一下毫无章法地乱抓。不仅造成浪费,而且还会由于不专心,使人容易产生疲劳的感觉,甚至有睡意袭扰。所以,采茶的技巧,就是始终贯穿着“专”,专心专注。
采茶对天气变化的选择。“露水茶,铺得薄,叶子烧厢划不着(音同“绰”)。”说明露水茶可以采摘,但绝不能一直任由其背篼底部存放太久的时间。因为沾满露水的茶嫩芽(叶),叠放时间过长,就会引起嫩芽(叶)发烧、变质(即方言中的“烧厢”)。烧厢的露水嫩芽(叶)在制作出来的茶叶干品,其色香味形都会变差,不利于饮用和贩卖。降雨,是农业生产中最宝贵的自然自然之一。人们把“久旱逢甘雨”称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足见雨对人类生活生存的重要性。然而,又有多农事活动反而不能在雨中从事:除草、采茶、收割等。“山戴帽,懒人笑,掐茶背篼(儿)赶忙撂。”远处的山头灰蒙蒙的下着雨时,采茶的人也就收拾着回家,不再继续采茶了。因为,雨水的浸泡对茶叶干品制作影响极大。鲜活的茶芽(叶)经水后,湿度会变大,在焖制翻炒过程中,往往会使茶叶干品质量明显变差。
老木叶采摘后,视情况对茶树进行修丛。修丛,其实就是将茶树枝条进行砍伐、修整。野生茶树,常常混杂在其它林木中,如果不经常对其周边环境进行清杂去乱及自身枝丫进行修整,很容易枯衰老化。砍伐旧枝,反而更容易在次年嫩枝生长状态更好。
修整后的老茶树
制茶。清明茶(包括“明前茶”)制作:用柴火将铁锅烧热(制茶人将手伸向锅口通过手感掌握铁锅温度)后,将采摘的鲜芽(叶)倒入,进行焖熟、翻炒。当嫩芽(叶)出现柔软、泛绿,并能揉结粘合时,此时茶有清香气味溢出。出锅,放入篾制的簸箕内,按顺时针方向揉捻、摊凉。待稍微冷却后,再入锅焖制、翻炒。至茶芽(叶)水分蒸发过半,出锅,再次放入篾制的簸箕内,按顺时针方向揉捻、摊凉。此时的茶芽(叶)色泽已变为绿中泛黄。待冷却后,第三次入锅,此时的茶芽(叶)已变为黛青色。焖制、翻炒。至偶尔能听到茶芽(叶)击打铁锅而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便出锅、揉捻、摊凉。冷却后,第四次入锅用温火焖制、翻炒、焙干、定型。此时的干茶制品已经完全变为墨绿色。其火候是第一次大火、第二次猛火、第三次小火、第四次温火。在所有的制作过程中,都不能有夹生、焦糊现象,失水均匀。
夏茶、秋颠,制作类似。只是在第四次出锅后,需“圈包”定型。
老木叶制作又不同,不再用手揉捻,而是采用“脚蹬”。用柴火将铁锅烧红,倒入老木叶生品,大火焖熟、翻炒后,装入勇(茸)细麻织成的专用口袋(蹬茶口袋),顺时针旋转、收扎,然后放在蹬茶凳(一块宽绰厚实的木方)上,蹬茶人用脚碾凳(期间要收缩两次蹬茶口袋)。摊凉后再入锅,重复焖炒、碾蹬,再摊凉或者在阳光下晾晒至干即可。
需特别说明的是,无论是嫩芽(叶)茶,还是老木叶茶,在促进水分流失的摊凉过程中,都必须在干净、干燥的用竹篾制成的簸箕或者筛、簟中进行。一是确保卫生;二是在摊凉中,摊放均匀;三是避免在茶叶的制作过程中留下其它任何异味。
储存。旧时,普通的人们习惯将细茶干品装入布袋(有些发财人还会装进丝绸袋)后,再放置于木制器具中,通风保存;还注重选择不用樟木、椿木等有浓烈气味的木器皿。老木叶干品茶,则装入专门用竹篾编织的“茶舛子”中,通风保存。
茶舛子,是采用旺苍本地的“慈竹”竿环的外侧和内侧分离成数条篾片编织而成,粗糙、简易、通风,容积大,可盛老木叶茶100斤左右。还可以作为流通运输中的特有包装。
“茶舛子”又指语言粗苯、不文雅的方言代名词。如“某某人说话就跟舛子一样,不落教。”关于这个比喻的由来,其实也与茶叶贩卖有关。传说中,旺苍一个姓赵的茶商(时称茶贩子),带着八个“脚力”(专指以背运茶叶谋生的劳动力),往陕西卖茶。沿着米仓山一路爬山涉水,昼行夜宿。一天晚上,他们在一个路边“店子”投宿。店子女主人很漂亮,而且显得极为文雅,也很热情、健谈。茶贩子们就与她拉家常、摆龙门阵。一时之间,谈笑风生,甚为融洽。其中一个脚力也忍不住插话。而这个脚力本来就有个不好的习惯,说话中常常带些“把子”(粗俗的口语)。总是把“我”说成“老子”、把女人叫做“婆娘”,还在口语中夹带“麻的”等。这本是他的口语习惯,一直也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对。然而,女主人听了,却很不高兴。于是,就形容他说话像“舛子”。起初,这一行人都不明白女主人的意思。最后,女主人干脆挑明了说他“不落教”,说话有茶舛子那么粗(俗),他们才懂。一行人羞得面红耳赤,早早就寝,再也不好意思地海侃神吹了。后来,几个人一直取笑这个脚力说话没水平、像舛子。渐渐地,这一糗事,就被流传下来而成为一种方言。
旺苍县首届“绿桥·清流茶事”活动
饮用。旺苍有句谚语:“早茶晚烟,赛过神仙。”说明人们习惯喝早茶。泡茶也有讲究。首先是茶具的独特,一般分为三种。一种是铜壶煮水铜壶泡。烧水铜壶就直接被称作茶壶;泡茶的铜壶则被称作“春茶壶”、与“春茶壶”配套的茶杯也是铜杯(常常又兼做饮酒杯),俗称“牛眼睛杯(儿)”,这是发财人家才具备的;另一种是铜壶或者铁壶煮水,在称谓上就有“铜茶壶”、“铁茶壶”之分。泡茶、喝茶都用粗瓷大碗,称“大碗茶”;还有一种就更特殊,是有功名的人才可以享用的,泡茶、盛茶的叫“茶樽”、喝茶的叫“茶盏”,均为上好的铜器。做工考究,雕刻有寓意深厚的饕餮纹,华丽而奢侈。
普通百姓最喜欢喝大碗茶,认为“管瘾”(即解渴)。辛苦劳作或赶路之际,咕噜噜狂饮一大碗温热的酽茶,那种惬意和舒坦简直就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了。不分男女,都有喝茶的习惯。茶,给了在农耕时期辛勤的秦巴儿女太多太多的生活乐趣。
高阳贡茶,秦巴原生古茶中的珍品
高阳贡茶是旺苍县高阳镇特色产品的代表,由来已久,盛名远播。
相传秦朝末年,汉王刘邦在楚霸王项羽的排斥下,越过秦岭,远赴西陲。当来到神秘奇特的米仓山南,见这里:五峰并峙,形如莲花,群峰耸入云霄,终年迷雾缭绕,山形险峻,易守难攻。山顶宽阔平坦,可容千军万马。而且,土著“僰人”(羌族)淳朴、善良,更不乏勇武。汉王一看,堪称“钟灵毓秀、物阜民丰”之地。于是,就留屯了下来,招兵买马,终日操练。后人也就称此山为“汉王山”。在这里,汉王及属下常常沐鹿亭温泉而去乏、饮高阳茶水以提神。将士们精神饱满,土气大振,形成了一支精锐之师。最后,汉王采纳谋士张良“明
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巧出奇兵,挺进长安,战胜了项羽,创建出数百年的汉室江山。而高阳茶从此被列为皇家贡品。
枣林茶场
又据民间流传:武则天喜品茗,尤喜高阳茶。公元637年,武则天被选人宫,还随带了缝于锦囊中的少许高阳茶。
再据《利州志》载,唐代开元年间,玄宗为避安史之乱到蜀,途经利州府,官员敬奉产于旺苍高阳破的茶汤,玄宗饮之大悅,遂赐名“知善君子”。
今四川眉山人徐康所作《四川米仓山茶赋》中写到:“汉王寻农访茶,高阳坡茶成贡品;诸葛米仓屯军,劝农种茶惠黎民。玄宗问茶巴蜀,茶名远播;则天嗜茶故郡,佳话长存。古雪茗香书案,才女茶佐诗情。”“万里茶道绕嘉川,千年茶树留木门。茶炉见证贡茶史,古栈融通茶马情。”“龙潭虎穴生玉液,高岩危谷出佳茗。”“树添茶诗行行绿;高坡绽芳馨,茶著名章句何醇。”(《中华辞赋》2011年第6期,总第24期。)
高阳贡茶得到终年的云培雾养,集奇峰之灵气,采青山之精华,尽显天然。其茶选用“(清)明前”鲜嫩茶芽,结合现代与传统的精湛工艺精制而成。具有汤色明亮,叶底鲜嫩匀整等特点,闻之清香四溢,饮之唇齿留香。色香味浓,经喝耐想。喝后苦尽甘来,回味无穷。
米仓山茶是秦巴原生古茶中的一个地标性品目。以“包翠形美、香浓味醇、富锌富硒”的品质,多次荣获国际茗茶金奖。高阳贡茶又是米仓山茶中一个尚好的佳品,广受人们珍爱。
秦巴原生古茶助力乡村振兴
“竹里巴山道,花间汉水源(唐·岑参)”,“云收雾敛,过一番疏雨,秋容新沐。月满巴山天似水,满眼祥云飞扑(南宋诗人俞国宝)”。古代诗人们用卓越的才华饱含深情,浓墨重彩地赞美着巴山蜀水的物华天宝。再看今天的秦巴腹地旺苍县,米仓古道已变成通途。鼎鼎川北半壁江山,巍巍水陆纵横之道,香茗争艳,茶韵芬芳。在川北绵延起伏的群山中,山坡上树木繁茂,枝叶接攀,红花层层错落,绿叶葳蕤悦目;山林里,如果能看到一簇簇苍翠而洋溢着生趣的秦巴原生古茶,让人油然地联想到悠久绵长的巴蜀文化,从起源到鼎盛,从变革到发展,取得的多方成就。巴蜀是最早出现城市文明的地区之一,它也是世界茶文化、盖碗茶文化的起源地。随着时代的进步,古老的巴蜀文化开始走向世界,吸纳现代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独树一帜的新农业文化。
黄梁茶场
尤其是当岁月的脚步迈进21世纪的时候,旺苍儿女不断地发愤图强,拼搏进取。充分利用绿色生态资源富集县的地理优势,在旺苍县委、县政府和新型经营主体、广大茶农以及各方面的持续改革发力积极推进茶叶强县战略,米仓山茶业已成为旺苍“四大”特色主导产业之首,进入四川省“三山一早”川茶格局。秦巴原生古茶米仓山茶成功入选地理标志产品全国百强榜单。
旺苍茶产业成功实现了升级转型,在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势的基础上,提高茶叶品质、优化各类存量,塑造茶叶品牌,推进了县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建成米仓山茶全链条百亿产业集群,全面提升米仓山茶区域品牌影响力,走出了一条“茶文旅养”融合发展的路子。
广元黄茶
近年来,旺苍县通过调优结构,不断提高了黄茶、有机茶的结构占比,促进茶叶换代升级,供给改善;通过“三园”系范,做到了万亩亿元、千亩千万元和一亩万元以上户办特色微庭园“三园联动”,推进了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化建设;通过精深加工与产地粗加工的有机结合,增加茶叶产业附加值,实现了茶农二次返利;通过主体带动,主要通过招引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产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增强了茶产业发展带动能力;通过融合发展,促使茶旅、茶文、茶养、茶雕、茶体验、茶食品和茶加工等深度融合,不断培育出茶叶产业发展新业态,拓宽茶农增收渠道;通过品牌营销,持续深化米仓山茶品牌创建,提升了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23.7万亩,其中黄茶种植面积1万亩,已建成木门、五权、高阳、枣林4个万亩生态茶叶集中产业带和10个千亩以上茶叶标准化种植区。全县培育茶叶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家,专合社125个,家庭农场380余家。建成红军城茶叶主题特色街区,新培育省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家,米仓山茶业集团上榜全国“茶叶种植(红茶)类”企业标准“领跑者”,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57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通过省级复审,米仓山绿茶进入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今后,旺苍将立足全市“建设中国西部重要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创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定位,围绕黄茶产业强县目标,加快推进米仓山茶全链条百亿产业集群建设,巩固“特色黄茶之乡”。米仓山茶博园、大两千年古茶园、茶种业园区、东凡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等项目有序推进,举办中国旺苍米仓山采茶节暨广元市茶产业职业技能竞赛系列活动,春茶年产量达到5100吨(其中黄茶70余吨),计划每年新发展黄茶1万亩、绿茶0.3万亩,高标准管护茶园23.7万亩,实现茶叶产量7800吨、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
作者单位:旺苍县地方志编纂中心。系广元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旺苍县中药材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