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

发表:2016-07-06 | 来源:本网 | 点击:152

迈向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科技部部长  万钢

 

 核心要点:

    ■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 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科技创新要发挥好第一动力的作用,明确支撑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体制机制创新要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等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 要全面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大势,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明确我国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力争在重要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 着力创造良好环境,在重要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成长起一批立足于世界前沿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研究制定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让科技人员依法合理“名利双收”。

 

    前不久同时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号召,对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了总动员。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是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

    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方位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为什么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怎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创新规律的深刻把握,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科技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要求。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深刻理解人类社会演进和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准确把握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科技创新面临的重大机遇,提出了科技事业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度契合,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内涵,把科技创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紧相连。这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上前所未有,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正迎来又一个春天。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性转变,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三个“必然选择”既集中体现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也凸显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引领作用。纵观历史,世界强国都是能够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上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的国家。我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既要在若干重要科技领域进入国际领先行列,也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转换经济增长动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增进人民福祉。这是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不二选择。

    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增强全社会的创新自觉,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国家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实力、创新能力和人才智力的竞争。人才资源是能够充分调动和集成各类创新要素的第一资源。科技强国必然是人才强国,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的创造性劳动。只有打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创新土壤和环境,让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才能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要求科技创新有新思路新设计

    当前,我国科技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虽然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实现了“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但是与国家发展的紧迫需求相比,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国科技创新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既面临大有可为的重大机遇,也面临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挑战。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优化战略布局,凝练重点任务,形成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系统架构。

    实施一张蓝图。按照中央的部署,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按照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要求,明确了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行动指南。从现在起到新中国成立100年只有30多年时间,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把《纲要》绘就的创新蓝图转化为建设科技强国的具体行动。

    强化双轮驱动。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科技创新要发挥好第一动力的作用,明确支撑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体制机制创新要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等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坚持三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要全面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大势,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明确我国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力争在重要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把握四个关系。要处理好创新源头供给和创造市场需求的关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要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增强创新自信,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国际经济和科技创新合作。要处理好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关系,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着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落实五大任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夯实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要把这五大任务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谋划,系统部署,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推动六大转变。要着力实现发展方式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粗放式增长向以质量效益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要素从传统要素主导向创新要素主导转变;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创新能力从“跟踪、并行、领跑”并存、“跟踪”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资源配置从以研发环节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统筹配置转变;创新群体从以科技人员的小众为主向小众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变。

    三、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大部署落到实处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国家发展和科技创新大势的战略判断上来,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把学习贯彻这次大会精神和贯彻落实《纲要》结合起来,把新思路落实为新部署,把新设计转化为新行动,提高全社会推动创新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加强重大战略布局。加强重点领域的超前谋划和系统部署,为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实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形成相互衔接、梯次接续的格局,力争在重要战略领域率先突破。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完善支撑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的技术体系,突破资源环境、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瓶颈制约。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体系,加强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的战略高技术部署,加速引领产业变革。

    增强创新源头供给,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持续加强基础研究,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力争在更多重要领域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优化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布局,在重大创新领域建设国家实验室。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平台建设,提升科研条件保障能力。在优势领域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为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科学难题贡献中国力量。

    构建创新创业孵化生态系统,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建立统一开放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提升面向创新全链条的服务能力。建设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鼓励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建设面向农村创业的“星创天地”,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设立新兴产业基金、中小企业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创新创业。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改革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方式,优化科技资源统筹配置。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健全政府科技创新治理机制,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加快培育集聚创新人才队伍。着力创造良好环境,在重要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成长起一批立足于世界前沿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研究制定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让科技人员依法合理“名利双收”。

    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拓展创新发展新空间。更好地促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创新发展,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创新型省市和区域创新中心。打造“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强联合研发和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促进科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机制,提高全球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

    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厚植创新创业沃土。深入实施公民科学素质行动,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广泛传播科学精神和创新理念,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加强科技创新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加强科研诚信、科研道德、科研伦理建设,发挥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自律功能,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

    (作者: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科技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