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甘三省为什么不能抱团蜀道申遗

发表:2016-06-06 | 来源:本网 | 点击:678

川陕甘三省为什么不能抱团蜀道申遗

朱福全  唐平  高天佑  梁中效

    目前,我国拥有世界遗产48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4项,世界自然遗产10项,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仅次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二。蜀道申遗从学术论争上升到政府战略层面,蜀道申遗的预备清单,经国家相关部门审查通过后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议同意,蜀道获正式申报资格,列入世界遗产申报预备名单。

    这本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但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蜀道申遗,川陕甘三省未打捆抱团,与蜀地相连的“秦蜀古道”、“陇蜀古道”未纳入申遗范围。如果四川独自将蜀道申报为世界双遗产,那么,陕西、甘肃境内与蜀地相连并符合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古道,就很难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的提名地。

2016060613340200.jpg

申报世界双重遗产的古蜀道,应该是秦陇与巴蜀这个核心区域,也就是四川连接陕西、甘肃的千年古道这个大范围,绝不只是四川范围内的古蜀道区域。

如果把拥有众多古蜀道遗迹的秦陇区域排除在古蜀道申遗之外,蜀道的原真性、独特性和完整性是严重缺失的,蜀道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将大打折扣。

秦陇与巴蜀,山水相连,同处秦岭之南,多为嘉陵江水系,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古道相互连接、相互贯通,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行政建制或者交通要道而言,在历史上起着关键作用,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完全符合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标准,应该是蜀道申遗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QQ图片20160606141115.jpg

秦陇与巴蜀之间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容量大、品质高,具有原真性、唯一性和可游性,具备了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的条件。这一区域的古道,是西部最有影响和最为繁忙的文化与经济的交互传播线路,也是跨越西南与西北最活跃和最兴旺的商贸线路,不仅具有极高的科学保护价值,而且具有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价值。

因行政区划阻隔,陕西和甘肃不愿意将自己境内与蜀地相连接的古道称之为“蜀道”。陕西人习惯将秦地与四川相连的古道称“秦蜀古道”,甘肃人习惯将陇右与四川相连的古道称“陇蜀古道”。申遗名称不统一,协调难度大。

蜀道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呈线性分布,牵涉的路线长,涉及的面却不广,许多节点和细节很难满足联合国专家的审议要求,申报过程时间长。专家也认为,蜀道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沿线众多景区景点景观和城镇节点很难总揽、概括和包容,集群资源优势很难有效发挥,不便于今后管理与开发,缺乏助推经济发展的可操作性。

2016060613343307.jpg

几年前,四川已经将“剑门蜀道”报批为国家文化和自然双遗产,蜀道已列为国家住建部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单,为世界双遗产报批埋下了伏笔。国家住建部申报世界双遗产,已经空了好几年。专家建议,蜀道在继续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同时,按经济地理区域将系列景区打捆组团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既有利于蜀道沿线资源保护、协调管理与招商开发,又便于申报操作。四川申遗办又将蜀道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的动议逐级上报,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及国家部委的首肯和支持。作出了从“文化线路”到“双遗产申报”的精彩跨越与科学抉择。

这个抉择,为四川推进蜀道申遗提供了机会。蜀道申遗现在进入冲刺期,到2018年世界遗产委员会议投票表决,只有两年多时间。如果陕甘两省不主动,就会错失良机。陕西、甘肃应加强与四川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义不容辞地共同做好蜀道申遗工作。

2016060614113205.jpg

第一,尊重历史,统一蜀道申遗称谓。元朝以前,陕西汉中、安康和甘肃陇南、天水都隶属于“蜀”,归四川管辖,为历代的古道相通相连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陈仓道、子午道、傥骆道,以及从汉中通往成都和重庆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主体在汉中境内,以汉中为中心呈星状分布。陇南境内的祁山道和阴平道,基本上是沿嘉陵江上游的西汉水和白龙江这两大水系的河谷分布,与金牛道和景谷道相通。在三千多年的岁月里,这些古道基本上是兵道与商道交替使用,战争时期为军事要道,太平盛世为商贸通道,又是北上茶马古道。祁山道和阴平道是川陕经甘肃进入青海、西藏和新疆的必经孔道,扼甘陕川三省要冲,素称“秦陇锁钥,巴蜀咽喉”。秦陇地区历史上发生的许多战事、留下的历史遗址、出现的重要人物、流传的众多传说等,都与蜀地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秦陇不能再因行政区划的不同,对“蜀道”、“秦道”、“陇道”的称谓争论不休。应停止争议,尊重历史,将与蜀地相通的“秦道”、“陇道”统归蜀道申遗范畴。

第二,通力合作,打捆抱团助推申遗。自开展蜀道申遗工作以来,川陕甘三省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蜀道涉及川陕甘三省十市(四川广元、绵阳、德阳、巴中、南充、达州,陕西汉中、宝鸡、安康,甘肃陇南),申遗工作协调难度大,加上沿线绝大多数城市均为秦巴山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人才缺乏,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制约了蜀道申遗。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文化遗迹保护意识薄弱,导致一些古道遗址和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损毁,同时,还有大量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尚未纳入保护视野。蜀道申遗,陕西、甘肃和四川众多重要的自然和历史遗迹一起捆绑申遗,对国家、陕西、甘肃和四川都是有利的。广元、汉中、陇南三市应挑起蜀道申遗重任,市之间和省际间应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同心同德,互相借鉴,众志成城,打捆组团,助推蜀道申遗。

第三,摸清家底,力争变成国家行动。世界遗产共有10项标准(自然遗产4项、文化遗产6项),申报项目若被联合国审定满足至少其中一项,就可申报成为世界遗产。而要入选双遗产,则需满足自然、文化遗产标准各一项。蜀道究竟符合哪些标准?川陕甘三省应建立申遗工作机构,制定申遗实施方案,落实申遗人员和经费,组织专家组和有关科研院所迅速开展现场踏勘,整理相关资料,会同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川陕甘大学等数十位专家研讨,确定符合世界遗产的具体标准、杰出范例和充足佐证。组织当地专家踏勘古道的走向和分布,查清古道沿线的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包括驿铺、关隘、城池、桥梁、寨堡、古碑、古亭、古塔、古庙、古墓、古树、古街、古井、古村落、古战场、古诗文、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民风民俗等,为编制、递交世界遗产申报文本提供第一手资料。申报文本是摸清蜀道范围内各项资源家底,评估其与世界遗产标准的符合性,以便联合国专家“按图索骥”进行评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考察调研、考古发掘和学术研讨,进一步摸清家底,统一符合申遗的标准,争取让全国的专家认可,让国家部委认可,省市联动,把蜀道申遗变为国家行动。

第四,制度支持,综合整治保护原貌。川陕甘三省应制定《世界遗产管理条例》,为世界遗产的申报、保护、管理和科学利用提供法律依据。规范世界遗产申报的组织领导和程序,明确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以及住建、文化(文物)、民族宗教、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林业、交通运输、旅游等其他行政部门的职责,依法推进蜀道申遗工作。为让联合国专家关注蜀道申遗是如何还原并保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蜀道申报文本还需完成《总体保护规划》、《环境综合整治大纲》和《保护管理办法》三个附件。由于历史原因,蜀道保护一度未得到应有重视。在某旅游热门地段,仿古小径袅绕延伸,而真正的蜀道却湮没在半人高的荒草中,没有任何标识。蜀道上的石板,常常被当地村民拿去修了猪圈。综合整治,就是要还原蜀道本来的模样,与景致不符的瓷砖墙壁要拆除,被挪作他用的蜀道石板要追回,破损坍塌的古迹要恢复遗址。这并不意味着各地可自行其是,而是要按照环境综合整治大纲的统一标准进行,以免恢复不当、破坏资源。而制定总体保护规划、保护管理办法,将从制度上给予保护。

第五,加强宣传,获取最大社会共识。申遗的过程就是宣传的过程。包括编制蜀道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宣传画册与宣传手册,举办蜀道申遗大型采风活动、专家高端论坛、摄影展,通过中央、省市新闻宣传部门和媒体,启动新浪微博、蜀道申遗微信公众号,宣传蜀道申遗的重大意义,展示蜀道厚重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价值,宣传蜀道申遗工作的进展情况,宣传世界遗产对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品牌提升、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作用,争取社会对蜀道申遗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获取最大限度的社会共识。

 

作者简介:

(朱福全:四川西部经济文化发展研究院蜀道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广元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主任;唐平:四川西部经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高天佑:民盟甘肃省委委员、民盟陇南市副主委、陇南市政协副秘书长、陇南市政协研究室主任;梁中效: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秦岭与蜀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