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蜀道文化鲜活在历史的时空

发表:2016-03-08 | 来源:本网 | 点击:961

让蜀道文化鲜活在历史的时空

——浅析《蜀道故事》的精神价值及其文化内涵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陈初


    猴年伊始,万象更新。2016年1月,由广元市政协主编的反映千秋蜀道、万古传奇的《蜀道故事》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人、事、情、理”四字为核心叙事框架,主要收集、整理了千百年来发生在剑门蜀道沿线官方正史尚未记载的历史传闻、民间故事和奇闻异事,并依据野史的体例与叙事方法,声情并茂地讲述了活在古蜀道历史流光里的、濒临失传的风雨故事。这些故事,具有极强的历史纵深透视和社会横向扫描的权威性、文献性和可读性。广大读者或热衷蜀道历史文化的人士,可以从该书知晓一些被正史典籍和文献遗漏或忘却的各种生龙活虎、栩栩如生的往事,并从中拨开古道迷雾,解惑蜀道悬疑,厘清历史认知,透彻地了解蜀道的前世今生,以管窥全豹。

    悠久蜀道,博大精深。蜀道是中国乃至世界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大型交通遗存之一,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不仅是古代四川盆地沟通中原腹地的交通中枢,而且是连接秦岭南北、中原和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宗教交流与融合的纽带,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据悉:2012年底,蜀道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5年5月,蜀道又进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预备名单,纳入申遗提名地,为悠久蜀道彰显独一无二的精神价值及其文化内涵搭建了展示平台。蜀道是中国交通史伟大的里程碑,是自然地理科学的博物馆,更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生生不息和繁荣发展的活标本。广义的蜀道,包括古代蜀地通往四荒八野的道路,如自三峡溯江而上的水道;由云南入蜀的僰道;自汉中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和自甘肃入蜀的阴平古道等,也包含蜀域各州、府、县相连的通道。该书讲述的蜀道,特指古代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绵阳、梓潼,穿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在陕西勉县褒城附近折左而行,再沿褒河、历石门、越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的全长1000余公里的金牛道。广元地处以剑门关为中心的金牛道,它北至七盘关,东南至阆中,西南至梓潼,全长270多公里。它既是古蜀道最核心、最艰险的一段,又是保存最完整、遗存文化要素最充分的一段,迄今为止,尚存遗址古迹60余处,其中、剑门关、昭化古城、翠云廊、皇泽寺、千佛崖、先秦栈道、明月峡、大朝驿、朝天关等名胜古迹,富集此段,最具有代表性和完整性。这段耳熟能详的沧桑古道,是“女皇故里、剑门蜀道”闻名遐迩的人文景观,1982年被国务院审定公布为“剑门蜀道”重点风景名胜区。

    据记载:1280多年前,诗仙李白25岁仗剑出游,初涉蜀道,面对雄奇险峻、江河横亘的秦巴川岳时发出了:“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绝唱!据考证:李白惊叹的古道,即是广元境内南起剑门关、北至川陕交界处七盘关的蜀道。该书首次在《岐伯采药寻路来》里详细揭示了蜀道因“采药小道”而衍生的秘闻,又在《巴人乘土船称王》、《金戈铁马裹蜀道》、《五丁开道秦灭蜀》、《葭萌名茶惹祸害》等历史传闻中,详细地讲述了蜀国、巴国、苴国由兴转衰,相继被秦国灭亡的悲怆故事。由此可见,蜀道自“五丁力士”开道诞生以来,就与帝王将相、宫廷争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国计民生、宗教文化、民族矛盾、战争烽火等人类命运和社会生态紧密纠结。一方面,蜀道,不断地演绎“春秋战国列强争霸”、“湖广填四川”等生灵涂炭的悲催故事,重蹈“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等悲剧性覆辙,为蜀道注入生动鲜活、残酷悲怆的史话,呈现出蜀道面目狰狞的“负能量”;另一方面,蜀道不仅是中华民族筚路蓝缕创业史、开疆土奋斗史的历史见证,而且是我国古代交通形态演变的“活化石”。它集中地代表了我国古代道路筑造工程的技术精华,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交通史的伟大奇迹,是远古先民生存智慧和力量磅礴的宏大展示!时至今日,古老蜀道,经千百载风雨浸蚀、战争损毁等复杂自然力和人为破坏力等因素的摧残,尤其是受当代海陆空“立体交通”高速发展等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影响,古蜀道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实用价值”荡然无存,呈衰败之势,象落地尘埃一样归于生命终结的死寂,令人悲伤与忧虑!然而,可喜的是:如今蜀道的科学和文化价值又被重新评估与充分肯定,使饱经沧桑的蜀道久旱遇甘霖、梅开二度而枯木蓬春,迎来了党和政府、民间团体、有识之士等社会力量及时拯救与保护、理性开发与综合利用的春天,甚是欣幸与振奋!

    披沙拣金,意义非凡。《蜀道故事》集思广益、凝聚众智、博采众长,呕心沥血1年,数易其稿,精心编纂而成。它是广元市政协续主编出版《古道春秋》、《古道轶事》、《古道诗文》、《古道风情》等“剑门蜀道历史文化丛书”等巨著之后,又一部气势恢弘、高屋建瓴、卒章显志、拾遗补缺、相得溢彰,既历史渊源相通、文脉相连,又相对独立、自成机抒、妙趣横生的蜀道故事集大成的作品。该书共辑录蜀道轶事78篇约20万字,主要以散落于漫漫蜀道、被正史拒之门外的、行走于古道上的政客商贾、文人兵卒、引车卖浆之徒的历史足迹为线索,实地踏寻与考据蜀道的城池、关隘、铺驿、古寨、桥梁、寺庙、造像、建筑等名胜古迹,大量检视、梳理和聚合相关经史典籍、文献、诗歌、文赋和民间传说,深入挖掘蜀道上曾经演义过的政治军事、历史典故、社会变革、闾巷风物、民间琐事、遗事旧闻、江湖恩仇、红尘百态、名人掌故、草根传奇、奇闻异事等方面的故事,着力再现了蜀道文化中所包涵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形态、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让古蜀道文化历久弥新、风情万种、活力迸发而魅力四射,象陕西秦朝“兵马俑”出土一样,引人瞩目,轰动世界。该书以“野史”的体例为撰述方式,对“正史”进行了互为补充、相互印正、并蒂生辉、味有别裁的修订,为丰富多彩的蜀道文化锦上添花,为拙朴凝重的蜀道文明扩容增量,滋养了人文根脉,荟萃了蜀道风情,满足了读者探赜索隐、刨根问底的猎奇心理和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增长的需求。鲁迅先生颇有卓识地认为:正史有两大缺点:第一、正史正如梁启超说的是帝王将相的家谱。鲁迅认为,正史作者只知有帝王将相而无视平民百姓;野史则常常涉及下层百姓的遭遇、情绪,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第二、正史有讳饰,不够真实。鲁迅指出:读正史“必须不按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而野史“就竟不像正史那样地装腔作势。”所以,鲁迅主张:读史要读野史,正史都是骗人的。晚清小说家刘鹗在《老残游记》也一针见血地指出:“野史者,补正史之缺也。名可托诸子虚,事虚证诸实在。”众所周知:因为正史往往带有国家意志和夹杂着民族情绪,属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故而,当时或后来的著史者常常会“有意”、或“曲意”地忌讳一些“真实性”的东西,甚至杜撰和捏造史实,以求达“欺世盗名”的目的。所以,这样的正史,常常会误人子弟,不足采信。因此,从这个层面讲,一些“捕风捉影”或者“空穴来风”的非官方消息或街衢巷陌或坊间传闻和民间传说,或许更接近于史实的本真。故此,对待“正史”有必要参考其它别史、杂史、杂传、杂记等野史资料,加以正确解读、考证和评判,否则难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得出远离真相的谬误或片面结论。可以肯定或毫不犹豫地说:《蜀道故事》记载的人物、事件和传闻,在很大的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直接性、原始性、真实性和可靠性,阅之,令人心悦诚服、浮想联翩;掩卷,令人回味无穷、感慨万端。因为任何“故事”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类对自身历史活动的一种记忆行为或深刻反思,它用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并通过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的艺术化处理,来传播某种思想道德观念、或表达某种精神价值、或传递某种文化传统能量,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导航社会文明发展的方向,以促使民族性格的大美至善。如《筹笔谋后出师表》描写了诸葛亮5次进驻汉中、讨伐曹魏司马懿父子、北定中原的故事,表现了蜀国承相、军事统率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唐玄宗题诗剑门》述说了唐天宝16年,唐玄宗李隆基因“安史之乱”,仓皇失措地避难奔蜀,在叛乱平定之后,御驾回西京(今为西安),途经剑门关,感慨万端,题诗抒情的往事,唐皇经过朝天关时,蜀中百官齐聚朝天接驾,朝见天子,由此引出了朝天地名由来的考证;又如《一代名窑瓷窑铺》真实地介绍了位于广元北郊当世名窑——瓷窑铺兴衰存亡的故事,充分展示了广元悠久陶瓷烧制和高超的工艺水平;还有《蚕桑十二图碑》、《道国仙都鹤鸣山》、《状元蜀道传佳话》、《四大家族兴衰记》、《抗倭名将赵炳然》等众多陈年旧事派生出来的故事,分别从蚕桑农事、道教起源、士族浮沉、社会教育、时代枭雄等不同侧面,再现了蜀道风起云涌的社会历史。这些故事个个活灵活现、扣人心弦,讲述得开胃生津、耐人寻味,让读者欲作穿越历史时空的漫游,去放牧心灵深处的憧憬与向往……如果说:“书籍,横卧着历史的灵魂”(英国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卡莱尔语),那么,《蜀道故事》则附丽着中国古代交通文明史的时代精华,折射出远古先民非凡的生存智慧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力和科技水平,引人无限遐想与沉思,令人无比骄傲与自豪!总之,《蜀道故事》讴歌了巴蜀先民开通蜀道、告别闭塞,从愚昧走向开明的智慧和勇气,凸显了古人跋涉崇山峻岭、穿越江河险阻、行走苍茫大地披荆斩棘的英勇创造精神,诠释了蜀道文化对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繁荣发展的深厚思想内涵,展示了剑门蜀道文化对中华文明贡献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不仅为蜀道申遗“工程”提供了厚重而可靠的历史依据,而且为广元“文旅兴市”和文化强市战略实施,提升古蜀道文化影响力,打造“剑门蜀道,女皇故里”文化优质品牌,提高广元山水园林城市品味,推进“美丽广元,幸福家园”建设,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步伐,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填补空白,独树一帜。首先,《蜀道故事》是对《剑门蜀道历史文化丛书》进一步补充与完善,堪称余韵绵长的圆满的“收关”之作。它是融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可读性一体,冶思想性、艺术性、审美性、文献性一炉的精品力作。过去,虽然有典籍记载或描写,甚至有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栏目《地理·中国》专题片《蜀道沧桑》广而告知的强力宣传与鼎力推介,但全面涵盖蜀道文化、阐述思想内核、解析科学价值、表达精神意义,系统、完整、连贯性地讲述蜀道故事,或者说真正意义上蜀道故事文集从未有过或公开面世,因此,说《蜀道故事》填补了国内蜀道野史研究与著述的空白,当是名符其实和当之无愧的、甚至是功德无量的;其次,《蜀道故事》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甄别与遴选,在选材与艺术表现形式上,形成了选材严谨、内容丰富、构思巧妙、个性鲜明、特色突出、语言清雅、风味别致、故事迷离、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生动地再现了蜀道的风云变幻,将广大读者关注的具有思想意义和道德价值的人和事全新演绎,让那些久远而缥缈的蜀道故事鲜活在历史的天空,进入社会公众视线,并延续传统文化根脉,影响当代现实生活,为生动鲜活的广元文明灌注了蓬勃生气;如在讲叙近代蜀道故事方面,《鼓城红灯教始末》、《剿灭土匪陈廷辉》、《巴山游击队壮歌》、《郭沫若情系蜀道》等“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广元往事,伸手可触、晃若昨梦、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既亲切自然、流畅如水,又史实可考、真实可信,不容置疑、不容置辩,达到了内容上不虚构杜撰、生拉活扯、或道听途说、生搬硬套;思想文化方面,剔除了历史虚无主义、突出了主旋律、传递了社会正能量、表达了中国价值、塑造了“榜样和人格力量”的难忘印象;艺术上生动形象、血肉丰满、个性张扬、别有洞天、风味独具,给人以史鉴戒的教诲、情感陶冶和审美享受。因为讲故事的文本,非常接近写小说的体裁,鲁迅说:“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蜀道故事》的大多篇章,在这方面,应该说是比较符合故事的艺术要求的,值得点赞和肯定。第三,《蜀道故事》公开出版,是广元本土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艺主题实践活动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不仅为宏伟“中国梦”的成功实现贡献了智慧和力量,而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产生了推波助澜作用,与此同时,还助推了广元“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文旅兴市、统筹发展”战略实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实现,因此,从上述三层深刻含意上讲,确实是值得品鉴的一部文史知识通俗读物和旨意宏瞻博雅的优秀作品!

    金无赤足,文无完美。《蜀道故事》系主编作者申一(“申一”集体编纂的笔名)先生首部全面反映蜀道纷繁浩博历史故事的处女作,虽出手不凡,不可小觑,但难免有瑕疵,譬如在故事叙述中,只注重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把故事讲完整就了事,而忽视了历史人物形象的刻画、心理描写、人物对话、情节渲染等艺术化处理或有血有肉、细致入微的生动表现和形象雕塑,因此,故事里的人物显得“扁平化、符号化、抽象化”,缺乏风骨血肉,淡化了生动性,削弱了可读性,即文学艺术性稍差,不利于《蜀道故事》的广泛传播;另外,《蜀道故事》里的一些篇章,说明性或介绍性的语言代替了文学修辞语言,不够精彩、生动、形象,消解了文学震撼人心的力量,存在审美性不足等问题,但《蜀道故事》瑕不掩瑜,依然堪称广元文坛第一部讲述蜀道历史的优秀故事集,其丰富而厚重的文献价值或史料价值较高,值得品读与收藏!尤其是在当下快餐商业文化大行其道的时候,能够出现这样一部有历史纵深感、思想性强、内容丰富、文化凝重的蜀道故事集,实属难能可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蜀道故事》无疑是一部耐人寻味、开卷有益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