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社会与生态文明

发表:2015-11-23 | 来源:本网 | 点击:676

汽车社会与生态文明

Car social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李  新

Li  xin

四川省广元市科普作家协会     邮编:628017

Old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guangyuan city, sichuan province, zip code: 628017

 

摘要:汽车简直就是一把刺向人类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速度与便捷的同时,也给人类制造了许多麻烦与灾难。汽车社会的来临,让这种掠夺与破坏、麻烦与灾难不断加剧。汽车社会对人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与挑战。本文针对当今汽车社会出现的种种生态环境、资源枯竭等社会问题,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汽车社会的建议,倡导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是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促进汽车社会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有益选择,呼吁全社会为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作出努力。

Abstract: Car is a double-edged sword stab to the human, it brings fast and convenient for mankind at the same time, also made a lot of troubles to mankind and disaster. The advent of the automobile society, let this kind of plunder and destruction, rising trouble and disaster. Auto society poses a serious threat and challenge to mankind. Aiming at the current automobile society appear all sorts of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natural resources have been exhausted,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on building the automobile socie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advocate vigorously develop new energy vehicles. New energy vehicles is a car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o promote the car is good choice, calling for the whole society to make efforts for maintain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关键词:生态文明,汽车社会,协调发展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uto societ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1  汽车的诞生与汽车社会的出现

1.1  汽车的诞生

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设计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将其命名为“本茨1号”(在中国,约定译为“奔驰”)。虽然它还仅是一辆三轮汽车,但已具备了现代汽车的基本特征。并于1886年1月29日申请了德意志国家专利,同年10月获得批准。因此,卡尔·本茨被公认为“汽车之父”、“汽车鼻祖”,1886年也被公认为现代汽车诞生元年。

汽车诞生于工业革命中期。汽车的诞生,极大的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发展。汽车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冶金工业、石油工业、机械制造业、橡胶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也因其快速、便捷、使用范围十分广泛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汽车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汽车产业被许多国家定位为支柱产业,全球汽车产业迅猛发展。

汽车的诞生,人类在陆地上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完成了从马车到汽车的飞跃。马车的黄金时代结束了,汽车成为新时代的宠儿。

1.2  汽车社会的出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消费逐步进入以私人消费为主的阶段。研究表明,当汽车平均价格与人均GDP之比,即R值趋进或等于小于3时,公众购买汽车的冲动最强烈,购买汽车的能力也不断增加1。汽车(主要是轿车)进入普通百姓家庭的数量迅速增长。当一定地域(如一省、一市、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每百户居民拥有20辆以上汽车时,业内即认为该地域迈入了汽车社会。

汽车社会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1930年全美国汽车产量达到570万辆,汽车保有量达到3100万辆,千人汽车拥有量为252辆,60%的家庭拥有汽车。美国正式步入汽车社会时代。与之相应的汽车文化和公路文化也逐渐形成。美国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度。

汽车社会是工业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特别是轿车进入普通家庭后必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汽车社会的出现,汽车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扩大了们的活动空间,改变了城市的结构,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距离。汽车社会也呈现出与以住社会不同的新特点。

2  汽车社会的挑战

汽车——这个新时代的“宠儿”与“恶魔”,从它诞生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对地球资源的掠夺和对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英国学者就明确指出,汽车会给人类带来很多不利,如快速消耗自然资源,危害野生动物生存,导致城市烟雾,造成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造成酸雨危害,破坏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等等。所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汽车简直就是一把刺向人类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速度与便捷的同时,也给人类制造了许多麻烦与灾难。汽车社会的来临,让这种掠夺与破坏、麻烦与灾难不断加剧。汽车社会对人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与挑战。

2.1  汽车社会挑战国土资源

汽车是属于土地高消耗的产品。在以汽车为中心的工业国家,如德国、英国和日本,每辆机动车占用200㎡的土地。平坦且排水性良好的土地是最适于农业耕作的,但也是修公路的理想选择。公路建筑与农业耕作争地的矛盾将越来越尖锐。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耕地、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等原因,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986年的1.37亩迅速下降到1995年1.18亩。约为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最低标准的1/3。耕地资源属于人类生存最不可缺少的资源,即生存资源2。中国要养活占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要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不可能有充足的土地用来支持以私人汽车为中心的交通系统。根据清华大学的专家预测,在中国的土地上,最多可承载1.5亿辆汽车,乐观的预测是不超过2.5亿辆。若按1.5亿辆汽车,13亿人口计算,每千人拥有汽车115.3辆,接近全球现在平均每千人120辆的水平。

汽车对国土资源的挑战还表现在挤占城市空间方面。许多城市都存在“停车难”、“停车贵”的问题。城市里的停车位成了十分稀缺的资源。北京市有500多万辆车,其中只有一半有停车位,其余的只能停放在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上,或停在居民小区的道路和空地上。

中国的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有13亿多人口。美国的国土面积为930万平方公里,有3亿多人口。但是,美国大公司、大机场和一些城市区都建有多层停车场,以保证尽量少占用土地。我国多层停车场却很少见。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和居民小区,汽车停在路边空地的情况却很普遍。汽车与人争路面、争地盘,挤战城市空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2.2  汽车社会加速能源耗竭

在新能源汽车占比还很小的当下,汽车还是以消耗化石能源为主。有研究表明,汽油消费的87%、柴油消费的40%是被汽车消耗掉的。众所周知,石油和天然气都是来自地下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能源,它们在地下储量是很有限的。汽车社会使能源消耗迅猛增长,加快了化石能源的耗竭,这是人类面临的十分严峻的能源安全威胁。

“我国石油资源可采储量约为130亿吨-150亿吨,仅占世界可采储量的3%左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4%”。“1993年我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2009年石油进口突破2亿吨大关,达到2.04亿吨,对外依存度突破50%的警戒线,达到51.3%,2010年进口为2.39亿吨,对外依存度达54.1%,2011年进口为2.54亿吨,对外依存度达56.7%,2012年进口为2.71亿吨,对外依存度达56.4%”。与此同时,我国2010年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800万辆成为世界第一。2011年汽车产销量突破1900万辆,2012年销量为1930万辆。2012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达13000万辆3。中国汽车社会对能源安全的挑战随着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将会越来越严峻。

2.3  汽车社会对道路交通安全的挑战

随着汽车社会的到来,特别是进入汽车社会的初级阶段之后,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而公路建设速度和质量等级跟不上汽车数量快速增长的需求,道路交通管理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或执法不够严格,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和遵章守法的观念还不够强等反映汽车社会发育还不够成熟的现象大量存在,致使汽车社会对道路安全交通安全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的报告指出,全球每年约有130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并有2000万-5000万人遭受非致命伤害。中央电视台一条公益广告称“仅2010年,全国交通事故伤亡人数超过30万人,15岁以下儿童约占10%。”可见汽车社会对道路交通安全的挑战有多么严峻。

与其他交通方式不同,进入汽车社会之后,汽车交通的最大特点是司驾人员的非专业化和大众化,专业司机人员比例下降,非专业司机增多,青少年、老年人、女性驾驶人员和比例高以及车辆的复杂化和多样化,由此造成了公路交通流具有很强的非稳定性。这既给道路安全设计和交通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汽车道路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这也是汽车社会从初级阶段到发育成熟必然经历的过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汽车社会对道路交通安全的挑战中,少年儿童、弱势群体和中低收入家庭受到的威胁最严重,遭受的伤害最大。据《中国汽车社会发展报告2012-2013》的调查,“交通事故成为我国14岁以下儿童的第一死因。我国每年超过1.85万名14岁以下儿童死于交通事故,死亡率是欧洲的2.5倍,是美国的2.6倍。”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也曾指出:“道路交通事故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已成为15岁到19岁年轻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另外,全球道路交通事故遇难者当中46%为弱势道路使用者,即步行者、自行车骑行者、两轮摩托的驾驶者和后座上的乘客等。就全球的情况而言,超过90%以上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员发生在低收入中等收入国家,但这些国家仅拥有全世界注册车辆的48%。

2.4  汽车社会对生态环境的挑战

伴随汽车社会而来的是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汽车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首先,汽车尾气排放污染大气环境。汽车排放的尾气占大气污染源的30-60%。汽车尾气中含有上百种有害物,其中的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料;尾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直接导致灰霾天气的形成;汽车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量25%以上,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

汽车社会的到来加大了我国“减排”的难度。我国“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是:2011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要比2010年下降8%,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10%,但是,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1年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2404.3万吨,比上年上升5.73%,其中机动车排放了637.5万吨4”。

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更是机动车排放污染的重灾区。北京大气污染源31.1%来自机动车排放。杭州市汽车保有量最高,大约平均两个人有一辆车。一年的雾霾天气达200天。大气污染源40%来自机动车排放。

汽车除了尾气排放造成大气环境污染之外,还会造成扬尘污染、噪声污染和热扩散污染,这些污染都会对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影响。

3  积极应对挑战,建设中国特色汽车社会的思考与建议

3.1  从国情实际出发,合理规划中国汽车社会发展方向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人口基数大;国土资源紧缺,人均国土面积、耕地面积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资源短缺,特别是油气资源远低于世界人均占有水平;汽车社会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汽车产销量增长迅猛。汽车社会迅猛而至,而我国的公路建设、管理水平、法律法规以及汽车社会人的角色意识和思想行为素养都还很不适应汽车社会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要追求汽车社会的快速发展是不恰当的。盲目追求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也是不合适的。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要像美国那样每千人拥有820辆车,像日本那样每千人拥有540辆车,那将给我们带来不可想象的灾难。因此,我们应该利用我们的后发优势及早科学合理规划我国汽车社会发展方向,引导公众理性消费,绝不能“有钱就任性”盲目发展。

3.2  兼顾发展与环境,适度调整汽车产业结构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位”的发展战略,并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且自我修复功能日渐减弱的严峻形势,人类没有别的选择,必须树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汽车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是一股不可阻挡的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但是,汽车社会的发展也必须兼顾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的客观实际。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十二五”汽车工业发展规划意见》显示,“十二五”时期我国汽车产量将达到2800万-3000万辆,整车出口占汽车总产量的10-15%。按此数据计算,我国“十二五”期间汽车将增加1亿辆以上。有消息报道,我国2014年全年汽车产量为2389.5万辆。这种短期爆发式的汽车保有量增长,必将给交通、能源、城市空间、生态环境等带来空前的压力。因此,有必要及早合理规划汽车产业的产能和产量,调整产业结构,限制排量大、污染重、标准低加长型等车型的生产,使汽车产业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汽车社会绝不能成为汽车灾难的社会。

3.3  统筹规划,促进汽车社会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3.3.1  大中城市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引领公众主要依靠公共交通出行

东京汽车拥有量是北京的1.6倍,但东京90%的人乘坐轨道交通出行,6%的人开车出行。而北京有34%的人开车出行,致使6环以内每小时PM2.5排放量高达1吨,是雾霾天气多发的重要原因之一5。大中城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尽量减少汽车进入中心城区的数量,既能缓减城市交通拥堵又能减少城区大气污染,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办法。要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市民不开车,少开车,以步代车,骑自行车等绿色方式出行,践行低碳生活,保护生态环境。

3.3.2  大中城市要根据城市的生态环境容量科学、合理确定城市汽车保有量规模和增长速度

通过实行限购、限行,提高停车收费标准,征收排放污费等项措施,控制汽车保有量增长,缓减城市环境压力。

3.3.3  依法管理,严格执法,促进汽车社会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保障汽车社会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专家认为,我们的环保法律若能百分百执行到位,氮氧化物排放将降低35%,二氧化硫排放将降低60%。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的执法主体不够明确的现象,必须尽快加以改变。

要尽快淘汰“黄标车”等低标准车辆,对柴油车要强制安装燃油过滤装置,对加油器要强制安装油气回收装置,要尽快提高国产燃油质量,严格执行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严格执行缺陷车辆召回制度,尽量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促进汽车社会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3.3.4  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推动汽车社会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汽车是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促进汽车社会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有益选择。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汽车社会重要的新成员。国家已经制订了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的规划,并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性政策措施。但是,就近几年推广应用的实际情况来看,发展形势并不理想。国务院2012年颁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恐怕很难实现以上规划目标。

专家认为新能源汽车推广缓慢,主要是受到技术层面的阻碍较大,尤其是续航里程方面影响较大。当前各类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在100-500公里不等,支持更加长途的车辆很少,另外,每次充电需要5-10小时,时间成本较高。而且充电桩建设不足,电池自身重量较大,也对新能源汽车推广有所制约。这正是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但是,坚冰已经打破,航道正在开通。要推动汽车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和谐共赢,就必须突破这瓶颈,促使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健康发展,这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大背景下汽车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主要参考资料

【1】邵丽青、左培文.《中国汽车社会的机遇与挑战》、《汽车工业研究》[J].2011年03期

【2】王俊秀主编.《汽车社会蓝皮书·中国汽车社会发展报告2012-2013》[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百度文库:《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石油消耗现状》[EB/OL]

【4】何玉宏.《挑战、冲突与代价:中国走向汽车社会的忧思》[M].

【5】柴  静:纪录片《穹顶之下》[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