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家 贡 米
□ 杨奇国 秦林
清明前夕,谷种浸泡,温度、湿度、种距、苗床,王家贡米开始在育秧环节做着走向大田的春梦。
籽粒饱满,黄橙橙、鼓胀胀,羞羞答答地静卧在温暖的温床,均匀摆放的颗粒,像珍珠,似玛瑙,更像一列列即将出征的士兵。育秧中心的厂房橙红而方方正正,室内暖气弥漫,温暖而和谐。深呼吸,有一种浓浓清香的味道。 一 龙凤村,是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清水镇深处一个边远的小村。“东有飞凤朝阳,西有卧龙山岗,南有神仙高庙,北有大方屏障”,一手打油诗将龙凤村的地理位置活灵活现地描述出来。东西飞凤山和卧龙包遥遥相望,南北对门梁上高庙和大方山隔空窃窃私语。龙凤村就在这个方圆十平方公里的山坳,山坳中间,足有50米方圆的一个圆形土堆耸立在正中,叫圆包梁(当地人也叫元宝梁),圆包梁至卧龙包方向延伸有一条细细的2米高的小土梁,当地称呼这里是金线吊葫芦……这一群马一样高耸的山峰,莲花瓣似地拱围着这个圆圆的平台,极像“五马奔槽”捧起这个圣地。不用多说,“五马奔槽”,就是龙凤村的中心。旁边就是龙凤村村委会,也是曾经的龙凤乡驻地,村委会的东边就是阆中到旺苍的古驿道书房嘴驿站,阆中,柏丫枝,书房嘴,平桥,圆柏树,马蹄滩,谭家坪,王家坝,白水,旺苍,那个时候没有GPS定位,一锅叶子烟就是一里路程,这条驿道180里长就是用叶子烟燃烧的时间算出来的。龙凤场过去叫店子梁,是一条交通要道,背运食盐、煤炭、烟酒百货、通往宝轮府、旺苍、阆中等地,天黑了在此歇脚的地方。这条古道人来人往,从旺苍背煤到阆中,卖给铁匠和饭馆,回来途中带烟酒百货,来回不脱空,龙凤村的背客都挣成了驼背。 二 龙凤河沟的水流入安山,树丰,形成插江支流,汇入嘉陵江。小村有400多户人家,1925人。 庄稼人是离不开庄稼的,龙凤村人也不例外。那个时候没有公路,农忙季节,肩挑背磨,上山搂木叶,下河挑水吃,黄牛犁地,水牛耙田。家家户户都有牛和小黄狗,牛犁地耙田,狗看护家园,各有所长,庄稼,土地,家禽家畜都是庄稼人的命根子。 山里人居住分散,屋前房后空地多,长满了荒草和杂树。 早晨太阳从飞凤山出来,一缕缕阳光温暖而明亮、一泓泓小溪和一片片红黄色的田块支离破碎。 天刚蒙蒙亮,庄稼人从牛圈里牵出牛儿,扛起犁头和田耙,走到这支离破碎的田块,把牛放到田坎边的荒地上放牧,拿起薅草锄,从河边的土堰渠里引水到田里,泥水扎田埂挡水,等水淹没了大半,便开始驾牛梨田,在田埂的尽头,抬犁,扯牛拍绳,一根黑茬子使牛棍一挥,“牛儿呢,快回来哟”,乡村的农忙季节,这种田地间的吆喝声悦耳而洪亮,山上山下,彼此起伏,小黄狗蜷伏在田埂,眯着眼睛,不言不语。 小孙子就在小黄狗的旁边,一把茅草垫在屁股下,疑惑地问,爷爷,我肚子饿了呀。 爷爷把牛扎在田中间,用薅草锄挖起田埂边的茅草根,用清水洗净,递给小孙子,嚼着这个,甜甜的,就不饿了。接着干,脸上汗珠儿细密密,在朝阳的斜射下亮晶晶、油闪闪。一会儿功夫,犁完田,犁头换成田耙,一片黄澄澄耙平的水田就整理出来了,在太阳的直射下,像镜子,又像一块明明亮亮的月亮。 下午,一家人把秧田青灵灵的小苗拔出来,用陈年谷草打捆,挑到秧田里,均匀的抛洒在秧田,两根竹子杆杆架起一条细绳,按照行距栽秧,秧苗在阳光下、在轻风中舞蹈着、歌唱着,安家落户。 庄稼人的事情真是太多了,放水养田、除草追肥、晾田收割,木拌桶脱粒,竹垫晾晒,擂子脱皮,碾子碾米,碓窝踹米,风包筛糠…… 粗布衣裳,脚下生风,晃晃脚上的蓑草鞋子。草鞋破烂而粗糙,用碎布条缠绕防磨,粘满了红黄色的泥巴和茅草的碎片,黑白相间,回家后老婆一碗白晃晃的酸菜米饭摆在桌前,所有的劳累烟消云散。 三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涉汉水、越巴山,解放“通南巴”(通江、南江、巴中),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经过反三路围攻、三次进攻、反六路围攻,红军力量不断壮大,苏区得到空前发展。远在数千里之外的中央根据地的毛泽东盛赞:川陕根据地“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昭化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就在昭化区清水镇普贤村,为清代古建筑,占地面积约为80平方米建筑形式为阁楼,屋内立柱、梁、檩均有红军标语。1935年1月底,红四方军在此设立临时指挥部,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副总指挥兼31军军王树声等曾亲临寺内查看部署渡江战役的准备工作。当时红军以普贤寺为心,组织当地群众扎竹筏运往虎跳,并在白鹤观、一碗水等地隐蔽造船,成为红军在昭化的历史见证。 龙凤村距离普贤村3公里,相对边远和隐蔽。龙凤村4组78岁的退休教师吴贤元听着父辈的故事记忆犹新。他说:“当时他们家就是红四军的后方医院,附近的伤员都送到这里进行救治,其中,有4位红军战士未救治成功,就安葬在圆包梁山脚。” 从1933年1月初,红四方面军进入旺苍县大德乡,到1935年4月底红四方面军的最后一支部队撤离青川县青溪镇、房石镇,红四方面军在广元战斗了2年4个月,金银剔透的王家大米成为红军生活的主粮,很多乡亲争当积极分子,为红军开展工作提供后勤保障。 红军走后,以当地团练死灰复燃,还乡团的袍哥蔡福山见红军走远,组织团兵将埋葬在圆包梁的4位红军战士坟墓挖出来抛尸,并悬赏三个大洋,去把积极分子母国朝的脚筋抽了。三个大洋就是三斗大米,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徐学员借用龙凤场杀猪匠周中新的刀割了母国朝的脚筋,丢弃在圆包梁的一个草棚里。 现74岁的吴条员母亲肖恩秀每天悄悄地按时送一碗米饭给母国朝,并扯来马齿苋等草药热敷,整整一个月,母国朝的伤情恢复好转了才慢慢趴回家里。 当然,解放后,蔡福山也被枪毙,一方恶魔终得到应有的惩罚。 红军精神在昭化,一碗大米饭,几根野菜,一捧草药,善良的昭化人,以他坚挺的脊梁,担负起反“三路围剿”、反“六路围攻”围攻的西线主战场,是战场昭化和强渡嘉陵江的主战场。此后红军继续西进,开始了万里长征,走向了胜利,走向了今天…… 四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民生的根本,手中有了粮食,民心自然安定。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这些年,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供给充裕,特别是2022年我国粮食生产克服新冠疫情多点散发、罕见北方秋汛和南方极端高温干旱、国际粮食市场剧烈波动和农资价格高位运行等困难,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7万亿斤,但是,随着产业快速发展,粮食需求仍在刚性增长,端牢饭碗压力越来越大。 要抓住耕地和种子这两个关键。耕地既要较真碰硬管住数量,也要下定决心管控用途、提升质量。确保建设一块成一块,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成了守住粮食饭碗的稳定基础。 可至农村承包土地管理以来,村民有了零散的土地,他们根据土地证各自为阵,如何利用村土地优势统筹治理,小田变大田,河滩地变良田,扩宽机耕道,让机械进入田间地脚就成了盛友明心中的梦想。 1米70的个头,70多公斤的体重,敦敦实实,走起路来,虎虎生风,犹如铁匠的铁锤砸在铁蹲。 可他毕竟只是艺丰村的书记,2020年6月,强村并组,艺丰村合并为龙凤村,被全村党员选举为龙凤村支部书记。 这一片土肥叶茂的土地,能接受他吗? 龙凤村山清水秀,门前田里的秧苗,青绿绿,油嫩嫩。这新任的村支部书记,站在温润的圆包梁风中,心中七上八下、忐忐忑忑,壮实却又孱弱,恰似此时的他。 但他2016年从返乡成为艺丰村的村文书开始,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成长为村支部书记,他的血液,像嘉陵江亭子口电站的泄洪口一样奔腾起来。 他摸一摸愈渐增多的白发,似乎那是春分后绽放枝头的龙凤春芽…… 龙凤村4组李天一的田里栽植有103颗核桃树和板栗树,但他的田块在集中连片土地整改核心区,必须迁走。看到马上要挂果的树苗,气势汹汹的阻工也是情理之中。接到施工人员电话,盛友明马不停蹄地跑到现场,天一支烟,地一支烟,语重心长的给李天一解释,并最终达成协议,将这103颗果树移植到山上的撂荒地里。在农村,礼轻人意重,一个微笑,一支香烟,一杯土酒,就是矛盾的缓解剂,就是与村民沟通的桥梁。 在稻渔基地鱼苗种培育池,我冷不丁的问盛友明:“作为700多人的小村书记到1200多人的大村来当1900多人的书记,在龙凤,你算客,也算主,如何处理干部和群众的关系?” “作为一名党员,这个岗位必须要有担当。首先是以身作则,把村委一班人凝聚在一起,当好这个村的领头羊,其次,用热情和亲情对待村两委一班人和群众,从而化解在发展中的一切矛盾,突破困难。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全民参与的机制保障,从“地、技、利、义”四个方面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既要身入群众,也要心到群众,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 五 端牢饭碗,越往后越要靠科技、靠种子。抓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种业振兴,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进入田间地脚,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化。聚焦提高单产,逐个品种拿出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集成组装的综合性方案,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广元市昭化区卫子镇新荣村,习惯早起的陈定全已在“广元市昭化区王家贡米研究所”农作物种质资源库里忙了2小时。恒温-5℃的资源库里,20排水稻种质资源整整齐齐地码放在架子上,查看编号、形状、颜色……戴着老花眼镜的陈定全认真地从上千份种质资源中,挑选着新一年培育所需要的种子。 这些种子是陈定全的“宝贝”,要培育一个更优质的“王家贡米”品种全靠它们。 陈定全,73岁,广元市昭化区特优粮油首席专家,从事基层农技推广40余年。退休前是昭化区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曾任川北片区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负责人,长期从事小麦、玉米等育种工作,多个育种成果通过省级品种认定并被推广种植。曾多次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和全区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他主持选育的“王家贡米”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绿色农业十佳粮油地标品牌、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10余项荣誉。 花费15万元,花光自己所有积蓄,两年时间里,陈定全从全国各地搜罗到30余份水稻种质资源,在自家承包田内开始进行水稻育种工作。 30余份水稻种质资源,陈定全一个一个与本地优质水稻进行杂交试验,于2017年成功选育出王家贡米1号、王家贡米2号。同年4月,广元市昭化区政府特别成立昭化区特种粮油技术推广陈定全工作室,专门从事王家贡米品种选育和推广工作。 73岁的陈定全还有一个十年规划:用两个五年,加快“王家贡米”产业发展。前五年,实现育种院校合作,加快育种步伐,提高育种技术水平;引进新型生物科技种植技术,生产绿色功能产品,满足不同层次人群消费需求。继续水稻杂交实验,培育出适宜山区、平坝、丘陵地区不同熟期的三级以上稻米。推广种植绿色功能“王家贡米”15000亩,稻渔、稻鸭共生“王家贡米”25000亩,稻油稻麦连作种植“王家贡米”20000亩。后五年,争取“王家贡米”种植面积突破8~10万亩,稳定实现亩净增值1500元,户均净增5000元。 广元市昭化区多措并举、综合发力,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为现有50000亩王家贡米提供种源保证。 “好女不过阳平关,好米产自金卯山”,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生长环境,让王家贡米走出昭化,走出广元,走向世界。 六 高标准农田,优质的种源,示范带头作用的经营主体和凝心聚力成一根绳发展的村民缺一不可。龙凤村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原有点状、零星的撂荒地和不规整农田改造成基础配套设施齐全、可全程机械化操作的高标准农田。是昭化区最早打造的具有较大规模的高标准农田,核心面积4200余亩,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的基础上,通过引进紫升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业主,形成“大业主”+“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紫升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8年3月,位于广元市昭化区清水镇龙凤村。法定代表人唐以见,流转土地1000余亩,完成撂荒地整治、坡改梯400余亩,在丘陵山区实现了机械化耕作。紫升农业作为本地农头企业,目前建成烘干中心1处,育秧中心1处,农机服务中心1处。该公司重点围绕打造“王家贡米”品牌,年出产优质王家贡米1000吨,产值2000余万元。 集中土地流转,购买社会化服务是龙凤村的经验做法。由村集体组织将农户零星耕种的土地集中统一流转,进行反租倒包给村种植大户和专合社,累计流转土地1350亩,年收益达40余万元。依托清水镇供销合作社,村集体经济联合社,三社融合聚力发展。清水粮油园区已实现“耕、种、防、收”全程托管,在大幅提升生产作业效益的同时,实现生产综合成本亩均降低120元,粮食亩均增产150斤,综合效益亩均增加300元。提供季节性就业岗位500个,实现务工收入40余万元。 据昭化区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目前,昭化区已有王家、磨滩、清水等10个“王家贡米”基地乡镇,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优质稻谷年产量达2.2万吨,远销北京、上海、深圳、无锡等城市。 七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盛开,龙凤村的油菜花进入灌浆期,育秧中心的秧苗正青青绿绿的茁壮成长,等待菜籽收割后进入田里安家落户。夜晚,村委会门前的山坪塘像一面明镜,镜中一轮圆月映射夜空。这轮圆月照映过清代广元四大书院之一的龙凤场翠柏书院,照映过吴条元的祖祖在龙凤场开的第一家百货铺子(茅草房),照映过许学思(当兵回来当新场下白龙乡当乡长)建的第一套富丽堂皇的木架楼房,也照映着龙凤村的前世今生。那银白的月辉,像蜿蜒流淌清澈见底的龙凤溪水,默默地流淌着,流淌在王家贡米的大田里,流淌在盛有明和两委班子投向村民温暖的目光中。 村委会办公椅上,迷迷糊糊中,懵懵懂懂里,盛友明很快就酣睡了,好似就躺在家里的床上。 公元625年,武则天父亲武士善任利州(即广元)都督,全家喜吃益昌县(现昭化)龙凤村所产的香米,因而武则天出落得天资国色,闭月羞花,其母杨氏一生更是嗜好此米,享九十二高寿,创长寿奇迹。武则天登基后,当地年年向皇宫进献昭化龙凤香米,深受皇族及宫廷达官贵人的青睐,特赐名“贡米”。 安睡中,居然梦见了武则天。 皎洁月光下,盛友明和武则天围着圆包梁散步。他们相视微笑,无拘无束,一起看月亮银辉、谈及王家贡米,盛友明兴致勃勃,王家贡米因品质优良,富含硒、锌、镁等微量元素,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成功创建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得第十六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金奖。说着,他竟然停不下来,王家贡米园区变景区,稻田养鱼种养循环基地、农耕文化体验园、红色文化体验馆、猕猴桃采摘园、休闲垂钓五大旅游及学习功能区。春赏菜花、夏避炎暑、秋品贡米、冬踏瑞雪,朝看暮色晓看云,一年四季观花留影、骑行滑雪、露营望星、萌宠互动!茂密的森林、宜人的气候、浪漫的乡村田园风光、多彩的花花世界、宜居的山乡民宿,可口的农家美食,成为人们休闲旅游、摄影留念、研学实践的理想之地。 梦境清清晰晰,明明亮亮,迷迷幻幻,真真实实。 “来电话了,来电话了……”手机铃声格外刺耳,盛友明拿起电话:“盛书记,我是4组的李天寿,今年我想利用自己的房子办农家乐,下星期我们村上开展的厨师培训班我想参加,提高自己的技术。”“好,好,没问题,我马上登记。”值班记录本上,盛友明工工整整的记下了李天寿的厨师培训班学员登记信息。
作者简介
杨奇国,男,1971年1月,现就职于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广元供电公司。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广元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元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先后在《人民日报》《西南电力报》《剑门关》杂志、《四川省机关党建网》《广元晚报》《人民网》《四川新闻网》等20余家媒体发表文学作品300余篇(首),业余时间撰写新闻、报告文学、散文、诗歌,出版散文集《电花绚烂》。 秦林:男,1986年3月,广元市昭化区清水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政法委员(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