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于丽一行赴广调研 2月23日,四川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于丽、学会处副处长李虹瑾、四级调研员刘国强一行,赴剑阁县调研剑门关古蜀道历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工作。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蒲国春,市社科联副主席彭锦,剑阁县委副书记冀建华,剑阁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魏小安,剑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社科联主席徐婧,剑门关古蜀道历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负责人罗启参加了调研。 首先,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蒲国春,市社科联副主席彭锦,剑阁县委副书记冀建华,剑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社科联主席徐婧,剑门关古蜀道历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负责人罗启陪同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于丽一行三人,参观调研了剑门关古蜀道,他们一起徒步剑门关古蜀道,一边走一边听取县文管所副所长王绍强解说。王所长介绍说:剑阁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因“山峰如剑,楼阁相连”而得名,也有1800余年的建县史,幅员3204平方公里,辖29个乡镇、364个村(社区),人口68万,是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全国文化先进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县。剑阁区位优势明显,资源储备丰富。人文景观独特,剑门关古蜀道(古称金牛道)是大蜀道的核心区,被誉为“世界陆路交通活化石”,已列入世界“双遗产”预备名录;剑门关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翠云廊被誉为“国之珍宝,世界奇观”。剑阁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52.7%,是“温泉之乡”“康养之所”,被誉为“天然氧吧”。剑阁文化底蕴深厚,蜀道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积淀厚重,文化资源分布贯穿古今,纵横南北,门类繁多,品种齐全。 于丽书记问道:“剑门关古蜀道有多难,历史有多久”?王绍强所长一一作了回答。剑门蜀道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先秦古蜀道--金牛道重要价值地段。它北起陕西宁强县,南至成都市,总里程约450公里,因其跨越剑门关险而得名。从宁强县至梓潼县约270公里,为核心价值路段,穿行于广元境内。剑门蜀道剑阁县至广元段为蜀道申双遗核心地段,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雄关为核心。剑门蜀道起始于商周,发展于战国,繁荣兴盛于秦汉唐宋明清时期。我们所看到的高耸云天,气势磅礴的雄关之山,山上云峰相接,关隘勾连,栈路入云,势若登天。不由感叹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随后,到广元国学研究会、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动漫文化基地进行了调研,并在信息职业技术学校召开了“广元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会议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蒲国春主持。各县区社科联、省、市级社科普及基地负责人参加。首先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讲师团团长周建明汇报了广元市哲学社会工作开展情况。周部长说:广元市位于四川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区位独特,交通便捷,环境优良,生态宜居,资源富集,潜力巨大;创新包容,开明开放。广元近年来社会科学工作成绩显著,今后要高举旗帜,把握方向,服务中心,服务人民。加快建立广元蜀道文化研究院,广元蜀道文化研究基地、广元蜀道文化研究会,大力实施“1345”发展战略,为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省级社科普及基地代表--剑门关古蜀道历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负责人罗启详细作了工作汇报。 一是介绍了基本情况:基地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实现了“六有”目标:有组织机构、有科普队伍、有办公场所、有活动阵地、有各项活动、有理论成果。 二是主要工作:(一)开展形式多样地科普文化活动,十年来坚持开展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三月“科技之春”科普月、“四川省社科活动月”、五月“全国科技活动周”、九月“全国科普日”活动和大型节庆等活动。(二)持续办好人文科普讲坛,十年来,剑门关蜀道文化讲坛16所分讲坛共举办讲座1033场,投入主讲老师和专家1016人,受众人数达55.6165万人次。(三)持续举办蜀道文化全国征文大赛,举办四届征文共收到稿件3000余件,评出优秀作品100余件。(四)持续抓课题研究和建言献策,向省市申报课题20余项,向县委、县政府呈送调查建议报告22份。(五)服务中心,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近四年来,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指导服务667次,开展各种产业技术培训633场,受益群众达3.5万余人次。 三是成效收获与经验启示:剑门关古蜀道历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接受省社科联三轮评估,均荣获全省“优秀社科普及基地”称号;2014年获全国优秀社科普及记得;2017年4月,被省九厅局联合表彰为“四川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先进集体”;2018年11月,剑门关蜀道文化讲坛被评为“广元市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四是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相应提出对策与建议。 最后,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于丽根据汇报及调研交流情况,对当前及下阶段工作提出要求。她说:在广元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在市社科联的努力下,广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扎实有效,作用发挥很充分,广元积极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特别是看了剑门关古蜀道、高校社科和动漫基地,工作做的很好,值得肯定。并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聚焦使命,苦炼内功。要“举旗帜、兴文化、展形象、育新人”,提高人文科学素养。二是服务中心,积极作为。要服务于党政中心工作,不能做“躺平”干部,要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社科力量;三是加强协作,多出成果。如何做好新时代的社科工作,要多思考,敢于创新,加强全方位的协作,要多出成果,将成果进一步转化,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