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夷花开(报告文学)
□ 杨奇国 文图 四月温婉,风儿也妖娆,前往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曾家山,顺着黑石坡盘山公路一路蜿蜒,轻轻地,走过春意焕然的漫天岭滑草场、寂静肃穆的洪督关大庙、汉王老街的小巷、春花烂漫的花千谷。一路走来,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一株或一簇辛夷花树,它们肆意绽放,散发着浓浓的春的讯息。 曾家山轻风柔爽,抚慰着行人的脸颊,也抚慰着在外游子的乡愁。如果生活的重担让人无法喘气,不妨给自己放个假,走进曾家山,亲身体味这种纯洁的境界。走进曾家的望远山,看云卷云舒,红日升空;走进李家镇老林的乡村,看家风馆述说人间正道是沧桑;走进汉王老街,看灯光点点,感受一下现实版的郭沫若先生笔下《天上的街市》。 如今,秦岭南麓、蜀道亚高原的曾家山,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旅居和休闲。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投资环境,吸引了荣乐养生谷﹑原乡﹑五坊街等生产企业和康养项目如雨后春笋落户曾家山。电力,作为地区经济民生的基础支撑,在朝天的经济发展中、在曾家山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 刘如安,国网朝天供电公司曾家供电所麻柳服务站技术员,他黑瘦的身躯挺拔,一双经常眯起的眼睛发出剑一般的光芒,一双刚劲的拳头握起好比两个铁锤。他说,他喜欢曾家山的辛夷花树,高大挺拔,苍山翠绿中独显傲气,辛夷花激情如火,有着独特的魅力。 白鹰村农户门前的辛夷花树 这是一个电力员工最朴实、最刻骨铭心的成长记忆…… 1989年12月,刘如安走进当时还是乡镇企业的麻柳电厂,成为一名正式工人。这个粗枝大叶、走路风风火火的22岁农村青年,洗衣粉洗过的头发蓬松而杂乱,神情茫然而懵懂。虽然是正式工人了,但他还不知道到底有哪些工作。 麻柳乡位于广元市朝天区曾家山东南部,该乡历史文化悠久,是白羊古栈道上的重要驿站。麻柳场集兴于唐朝,街南侧麻柳树为唐初栽植,距今1300余年,麻柳乡因此而得名。 麻柳电厂就位于这棵千年古麻柳树下面沟里的麻柳峡,行政隶属于广元市朝天区麻柳乡复兴村。麻柳峡分上、中、下三峡,上名美女峡,中为月儿峡,下是鱼洞峡。麻柳峡两岸绝壁对峙,有如刀砍斧削,风光奇险,曾荣公路穿峡而过,形成独特的穿山隧道。 麻柳电厂是麻柳乡的乡镇企业,于1972年由老百姓投资投劳,在麻柳峡修建250千伏安容量发电站,主要供给曾家镇、麻柳乡、汪家乡三个乡镇的部分村民用电。1988年特大洪灾后,由政府担保,贷款恢复麻柳电厂,在原有的250千伏安的基础上,顺麻柳峡延伸堰渠,新增3台320千伏安发电机组。1991年继续再接通吊滩河流下来的叠洞河水,沿麻柳峡扩容2台1250千伏安发电机组,二级电站扩容2240千伏安,形成麻柳电厂三级电站总装机容量5250千伏安。 发电厂的窗外有几棵辛夷花树。夏夜,风顺着峡谷铺天盖地而来,辛夷花树左右摇摆,厂房内灯火通明,亮如大白天。到了子夜,雷电闪鸣,轰隆隆、轰隆隆,感觉天被闪电撕开了一个又一个明亮的口子,雷声好像在麻柳峡那绝壁对峙、刀砍斧削的悬崖碰过来、碰过去。不一会儿,大雨如注,瓢浇桶倒。刘如安穿上雨衣,手拿电筒,肩扛锄头,飞快地赶往堰渠巡视。他知道,如果洪水来临,将杂树冲入堰渠,堵住了,堰渠的水将翻堰流向沟里,电站发电将没有水源,还可能引起发电机组“翻车”,机器设备将遭受重大损失。 那个时候,哪有啥专职监护人,一个人从堰头走到堰尾,无畏无惧,电筒就是监护人,厂就是自己的生命。有一次,脚一滑,刘如安滚到了堰渠边的一垄白刺花丛上,几经周折才从刺耙林里翻滚出来,衣服和裤子被撕开了数道口子。回家后,妻子看到他身上一道又一道的伤痕,流下了心疼的泪水。可她不能对丈夫说,这么苦,不去上班了!一家7口,2个娃娃,叔叔和大哥都是重度残疾,这个家庭还需要刘如安微薄的工资养活。 由于刘如安在麻柳电厂吃苦耐劳,工作任劳任怨,第二年他就被提拔为二班班长,并负责整个电厂的材料管理。材料管理就是电厂的管家,物资的进出建库和发放是个细致活,刘如安只有初中文化,这些表格和文档,他只有天天缠着刘会计学。功夫不负有心人,3个月后,刘如安能完全完成各类任务,并用“统筹法”自己创新了进出库材料表格,轻松搞定工作。 随着麻柳电厂的扩容,供电区域也从3个乡镇延伸到朝天区鱼洞乡、两河乡、李家乡、利州区大石镇、鱼河乡、旺苍县燕子乡、国华镇等12个乡镇。 刘如安和其他同事一样,心像辛夷花一样火热,将麻柳电厂的电,在银线穿越山间的光辉下,送出麻柳、送出朝天、送出广元,融进国家电网的怀抱。 曾家山汉王街夜景 曾家河 曾家山是蜀道历史积淀形成的活化石,折射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化印痕和时代特征,是川北不可复制、不可多得的旅游名片。 清道光以后,曾家山俗称“曾家河”,1983年四川省广元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的《四川省广元县地名录》之《曾家区概况》记载:“曾家河,以秦家湾小沟曾有曾姓居住而得名。” “住的曾家河,吃的是兰花烟,烤的是疙瘩火,烧的是洋芋果,洋芋果心面,腿杆都烤断……”这就是以前曾家河的真实写照。由于交通不便,曾家河的人到广元,要从白鹰、中柏、乔田、麻柳街上、复兴、石板、四平、洪督关、黑石坡走路到广元,肩扛背磨,从山上到广元卖椽子、棱子,至少要走6个多小时。其中,洪督关处陡峭路窄,稍有不慎,就可能连人带物滚到万丈悬崖。后来,逐步通班车,每天一班,从平溪、中子、朝天、沙河也要5个多小时才能到广元。班车稀少,逢年过节的时候葱葱蒜苗、盐巴都得有专门的队伍从中子街上买了,肩挑背磨回曾家河加价卖出。 由于山高路远,种子肥料无法从外地运回。曾家河的庄稼只有苞谷和土豆,且只能广种薄收。米面也靠买,吃一顿就算打牙祭。吃的是猪油,不够吃,就割漆树,回来加工成漆蜡油;榨的是“土酸菜”,每年霜降过后榨酸菜,用大黄桶和大杠,一家人要几百上千斤青菜﹑萝卜菜。每天酸菜干饭、酸菜汤、酸菜面、酸菜饼,一直吃到第二年6月,等气温上升,才能吃上新的青菜。这里有5个多月的冰雪期,无法出门,只能在家里烤疙瘩火。 那个时候也不通电、不通水,照的是松油灯,满屋都是松油味道。曾家河的人到广元,因为山上冷穿的棉衣满身都是松油的味道,人群中,一眼就能看到是曾家河的“土老坎”进城了。一般每家都有个大水缸和一担水桶,在岩壳里一瓢一瓢地舀到水桶里,走几里路挑回去倒在大水缸储存使用,洗脸后的水不能倒掉,澄清后又倒到木桶里洗脚,洗完了再澄清煮猪食喂猪。更有甚者,下雨的时候用锅碗瓢盆和水桶接廊檐水储存备用。 2006年3月,曾家山旅游开发拉开帷幕。2006年4月19日,《广元日报》头版发表消息《曾家山旅游开发打破千年沉默》,“曾家山”这个地名首次出现在公众媒体视野。2006年6月30日,曾家山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从此,曾家山的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 此后,公路扩宽了,班车批次增多,货车驶入曾家山。电通了,每家每户打水窖储存水、牵电引水。曾家场镇人口剧增,又从吊滩河这个仅有5公里长的内陆河,建梯级水池,用三相电作动力抽水到曾家山。苞谷良种引进,粪团育苗新种植方式进入曾家山,苞谷洋芋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打开了高产的阀门。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包包菜、辣椒、曾家米珍、曾家土豆等高山蔬菜源源不断走向全国各地,供澳蔬菜让曾家山的优质绿色蔬菜再上台阶。 曾家山景区已发展为森林景观园、农业观光园、民俗风情园、地质博览园、生态养生园“五大园区”和石笋坪、川洞庵、汉王洞、吊滩河、麻柳峡、观音寺“六大景点”,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四川省首批十大消夏度假旅游区、省级地质公园、广元市休闲度假区、四川省沫若艺术院曾家山创作基地。 曾家山的辛夷花,都变成了亭亭玉立、裙裾飘飘的“美少女”,而千千万万个明亮的电灯和产业发展的电力动力,则像是电力使者一双双灵动的、粗糙的双手,在曾家山这个键盘上欢快地弹奏着乡村振兴的浪漫小曲,或是在这个“年平均温度23度”蜀道亚高原一扳手一改刀地书写着曾家河祖祖辈辈都没想到的一首情诗。 刘如安与同事在蒋家村巡视线路 厂网分开 “厂网分开”,是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资产按照发电和电网两类业务划分,并分别进行资产重组。2005年,原龙洞背电站实施厂网分开;2007年,麻柳电厂实施厂网分开。朝天公司成立曾家供电所和麻柳供电所,刘如安自愿到麻柳供电所上班,从事供电管理工作。 在电厂上班,面对的都是机器设备和自然资源,工作相对简单——只要把水源的堰渠疏通、水流量控制好、发电设备机械温度掌握好,检查轴瓦是否缺油,避免发电机联轴器“飞车”,倒送闸操作顺利上网并车,就算万事大吉。 到供电所工作,刘如安管理工作的对象有10千伏线路和低压线路数十公里、变压器台区6个,木电杆、水泥小方杆比比皆是。曾家山雨雪天气较多,稍有风吹草动,那扎根数年的腐朽木电杆难免被拔起,导致退股线被压断。工作性质发生变化,刘如安每天不仅要面临供电线路和供电设备的维护,还要上门收电费,面对一千多户农村居民对于安全供电的期盼。 刘如安所管台区幅员面积大,只要乡亲们一个电话、一个口信,不管一里、两里、十里还是几十里,他总是毫无怨言,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从发放安全用电宣传资料,到清理线路通道;从夜巡查线排故障、为民抢修送光明,到走访客户嘘寒问暖…… 在卫星村4组一片金黄的苞谷地里,留守老人刘三朝艰难地背上一背苞谷回家。每年,刘三朝老人10多亩的苞谷地里,有2万多元卖米珍的收入,苞谷面能卖5000多元,加工后的苞谷麸皮也能出栏5至6头肥猪。 快吃午饭时,刘三朝给刘如安打电话,说家里冰箱没电了,冰水化了淌得满地都是,请帮忙看看。仅仅10多分钟,刘如安就赶到老人家里,经过一番认真检查,发现是冰箱的电源插座坏了,电不能送到冰箱去。他又开车返回离家场镇,帮忙买了个插座回去安装好,冰箱马上亮起了灯恢复了制冷功能。刘三朝对刘如安感激的话已经说过很多次了,他知道,只要一个电话,不管是不是电的问题,刘如安都会很快赶来帮忙。因此,老人逢人就说:“我的儿子媳妇在外面打工,家里,刘如安就是我的亲儿子!” 我们谈话时,不时有村民打电话找刘如安帮忙在手机上充电费,一个个着急忙慌的。是的,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出门打工,在家的老人又不会智能手机操作,就找台区经理刘如安充费图个方便。刘如安一边接电话,一边用笔在笔记本上记录打电话人的名字,然后通过手机“川电客户经理云”查询到用户的户号,再一户一户用“网上国网”逐户充值。每家的充值,都要登记造册,一户户地充进去,这些都需要自己先垫钱,然后在走村串户的时候,碰到这些帮助充费的客户,翻开手机充费记录,并在电表上当面查看电费到账情况,再收回垫付款。很多村民都不让刘如安这样来回折腾,但他坚持这样做,必须要认认真真地让这些村民看到电表上的充费结果才在笔记本上勾账,让大家相互心安。 电“靓”曾家山 近年来,国网广元市朝天供电公司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不断加速,为各村各户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赋能。电力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也不断通过电能动力撑起农村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让乡亲们的美好生活更加充满希望。 曾家供电所坐落在曾家镇,现有职工28人,负责曾家镇、两河口镇、李家镇、麻柳乡、临溪乡5个乡镇43个行政村(社区)的供用电管理,供电人口约5.8万人,供电面积约为498平方公里。 “农家乐,离不开供电所的大力支持。”李家镇青林村4组尹定奇无限感慨。原来,望远山观日出吸引了川内外大批游客集聚青林村、永乐村,尹定奇看在眼里热在心头,准备大干一场搞农家乐,但因为供电半径长,电压质量不高等原因,别说游客用空调,连曾家腊肉保鲜都成难题。尹定奇怀着试一试的想法找上了曾家供电所,没想到他们第一时间将该村的线路改造纳入到农网改造工程中,采取延伸高低压线路、变压器增容等多种手段,解决了青林村、永乐村的用电难题。 现在,康养曾家山近200家农家乐电力充足,发展得红红火火,带动了近千名当地村民就近就业。据悉,近三年,朝天区年均旅游综合收入实现60亿元以上,带动群众就业5万余人,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朝天建区30多年,朝天电网实现了从“底子薄”到“底气足”的跨越,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又迎来了让广大人民群众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时代新要求。 截至2021年底,国网朝天供电公司年售电量已突破5.1亿千瓦时,回望从前,2001年电力体制改革,电管站集体管理结转为国网直管,年售电量仅0.12亿千瓦时。数字变化的背后,是朝天电网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史。于朝天而言,经历的则是从边缘小县区到康养经济强区的蝶变传奇。 “中子到曾家快速公路今年下半年贯通,黑石坡至曾家快速通道也已开工修建,绵广高速复线经过李家镇已经开始征地,今后20多分钟就能从广元开车到曾家山。乡村振兴政策给曾家山大康养和广元城市后花园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国网朝天供电公司负责人说,作为电力保障,朝天公司在落实“五减五优化”优化营商环境十项措施的基础上,推广新装增容业务“一证启动”,实现全业务线上办理,实现低压客户19项常规业务一趟不用跑、8 项业务最多跑一趟,着力为朝天区招商引资提供快捷可靠的用电服务。此外,公司优质服务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建立起一个便捷、远程服务圈,把服务送到每个客户身边,实现了不打烊的服务。 乡村振兴的春风吹绿了曾家山,吹开了家家户户门前那一株株、一簇簇的辛夷花树。美丽的辛夷花像一支支火炬,默默地绽放在曾家山,燃烧着、滚烫着……
注:本文转自人民网2022年5月18日的文章。 作者简介 杨奇国,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广元供电公司员工,2015年8月至2019年10月曾被国网广元供电公司派驻朝天区羊木镇新山村担任精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中国电力作协四川分会会员、广元市作家协会会员,业余主要从事新闻、散文、报告文学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