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苍溪人罗先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广元籍两院院士增至二名

广元科普网讯(综合川报观察、川报广元、广元日报等)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广元苍溪籍科学家罗先刚入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元市首个中国工程院院士,是继广元籍科学家彭堃墀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广元籍科学家第二人当选两院院士;是苍溪县历史上首个两院院士。 罗先刚是广元苍溪县白桥镇青林村人。现任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所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OSA Fellow,SPIE Fellow,IAPLE Fellow。先后主持完成了包括国家重大科学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级课题及国际合作研究课题。 罗先刚院士简历 
罗先刚,男,汉族,1970年12月出生,籍贯四川省苍溪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四川省政协常委,民进四川省委常委,四川省科技青联第四届理事会副主席,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组部首批“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天府杰出科学家。入选中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 /美国光学学会会士、SPIE Fellow/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IAPLE Fellow。 
教育背景 2004-12--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 2001-05--2005-01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 Research Scientist 2001-05--2002-05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 博士后 1998-09--2001-03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博士 1995-09--1998-07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硕士 1989-09--1993-07 四川师范大学物理系 学士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微纳尺度、亚波长尺度下电磁行为特性规律,包括电磁波超衍射传输、局域、极化、吸收和辐射调制等,发展具有特定功能的人工结构材料和器件原理方法,研究相关设计、分析、加工和表征分析方法和技术,构建以微纳光学、人工结构材料为核心的光机电功能模块和系统,促进微纳光学技术发展,以及在轻量化成像、超分辨成像、纳米光刻、高灵敏传感、电磁探测、电磁隐身等领域应用。
据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2日公布增选当选院士名单中,共6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0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7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9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当选。 其中四川两人入选中国工程院公布2019院士名单,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罗先刚和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长罗琦。

彭堃墀院士简历 彭堃(kūn)墀(chí),男,汉族,生于1936年,四川广元人。我国光学专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山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校长 ,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所长。 彭堃墀1991年至2000年担任山西大学校长,制定了“改革、发展、上水平,奋力进入‘211’”的飞鸟式发展策略。1993年山西大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博士单位,他领导的光学硕士点成为博士点。在他领导下,山西大学被山西省政府记集体一等功,光电研究所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记集体特等功。彭堃墀的十年山西大学治校经历,仍被许多山西大学校友惦念。 1961年彭堃墀从四川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到山西大学任教 ;1982年至1984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进修;1984年回国后建立了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1985年主持建立量子光学实验室;1986年晋升为教授;1988年至198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工作;1991年至2000年担任山西大学校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当选为美国光学学会特殊资格会员;2015年当选为中国光学学会首批会士。 彭堃墀院士主要从事量子光学、固体激光技术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